专家学者说,在中美爆发全面战略竞争下,中国正加速在西部打造中国“硅谷”(Silicon Valley),以大手笔部署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放眼全球科研人才争夺战。官方期许重庆这个历史上长期提供中国战略纵深的大后方,能源源不断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动力,助推中国迈向发达国家地位。
中国面积最大科学城落户西部老牌工业城市重庆,曾让一位重庆政府高官不解:重庆长期作为生产基地,与研发沾不上边,“西部科学城怎么会放到重庆呢”?
重庆资深经济学者蒲勇健本周与《联合早报》记者分享这段去年发生的小故事。蒲勇健当时向这位高官分享自己的团队做的一个数据分析,显示诺贝尔奖的科学奖项中,超过60%的研究成果都出自国际定义的二三线城市,多数其实未源于世界上最发达地区。
“你想北京、上海这两个地方,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做研究?那边生活成本、房租很贵,教授可能都去开公司,做讲座、讲课去了。一般要做科学家聚集的地方,不能是非常发达的地方。”
蒲勇健的这番话或许道出部分原因,不是中国最发达地区,却意外地让重庆这座长期科技实力不强的城市,迎来经济脱胎换骨的历史机遇。
但最大科学城落地重庆的原因并不仅于此。包括蒲勇健在内的受访专家学者也说,在中美爆发全面战略竞争下,中国正加速在西部打造中国的“硅谷”,以大手笔部署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简称重庆科学城),放眼全球科研人才争夺战。
官方期许重庆这个历史上长期提供中国战略纵深的大后方,能源源不断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动力,助推中国迈向发达国家地位。
重庆官方今年9月在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智博会)期间宣布全面启动建设重庆科学城,并公布建设蓝图。总投资1300亿元(人民币,下同,263亿新元)的79个项目也于当月集中开工,涉及科创、产业、基建等。
重庆科学城位处主城区西部槽谷,范围1198平方公里,占地超过1.5个新加坡大小,比中国现有三座位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的科学城,面积大介于六倍至25倍。同时,也比今年6月首次亮相、300公里以西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简称成都科学城)大三倍。
科学城有别于普通的科技园及工业区,主要聚焦基础科学研究、原始创新发明,以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研发的是“国之重器”级别的项目。
由于“山城”重庆处处是山,平地极其短缺,官方为重庆科学城可说是让出主城区最佳发展地段。重庆市长唐良智9月在新闻发布会上曾形容为此拨给的用地:“这是重庆坝子(山间较大面积的平地)最大、地势最平、施展空间最好的区域。”
根据规划,重庆科学城预计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科学城将以位于九龙坡区、作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聚合地带的高新区为核心区,集中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时也覆盖北碚、沙坪坝、江津、璧山等另四个市辖区,这些区主要承担教育科研、高端制造、国际物流等功能。一条长66公里、双向12条车道的科学大道将贯穿科学城南北。
科学城一带并汇集重庆大学等28所高校、169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以及14个产业园区。最迟2035年落成投用的重庆第二座国际机场“正兴国际机场”也毗邻重庆科学城,将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同时为往返科学城的高端科技人员和商务人士提供更大交通便利。
项目关乎中国未来百年发展
重庆经济近年增速放缓、转型升级之际,科学城前年底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曝光,随即引发重庆舆论关注,认为这将成为重庆提升产业含金量的重要抓手,助力重庆笔电、汽摩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科学城区域上也将形成新增长极,产业上通过科研创新的聚集形成新增长点,同时是重庆吸附高端人才的利器。
但在蒲勇健看来,重庆科学城意义远不仅于此。这位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说,这个非常重大的项目关乎中国未来几十年、甚至100年的发展,原因是中国未来发展须走向国际创新,“它(科学城)是未来中最大手笔的项目,能让中国从低端的工业国家,变成一个创新的国家。”
中国因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而在科技战中被美国“掐脖子”,不少专家认为基础科学研究长远将是左右中美博弈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美科技战料将成持久战之际,蒲勇健说:“中国要像过去这样从美国,从西方国家那里学习,获取一些高科技的东西比较困难,再加上贸易战,也不能支撑经济发展。“美国是吸引了全球的高端人才才做得很好……中国因此未来需要有一个地方,打造一个平台,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不光是华人来这里工作生活,这样中国才谈得上未来要怎么成为一个很了不起的国家,否则光靠自己的人是不够,不行的。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西部科学城。”
重庆目前正大力建设作为基础科学研究重要载体的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规划,重庆科学城将推进包括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并将引进中国移动5G实验室等研发平台。
中美之争预料将促使更多海外中国留学生及科学家陆续归国。蒲勇健说,重庆科学城将为他们提供一个工作生活,施展抱负的平台。据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商奎介绍,重庆科学城将以140平方公里作为居住用地,规划高品质国际社区、青年社区和租赁公寓等多样化居住空间,并布局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设施。
蒲勇健说,最大科学城落户重庆也有国家安全考虑,“东部面临太平洋,有台湾问题、南海(南中国海)问题,这边不是很安全。”重庆在中国对日抗战期间及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中,都曾作为大后方提供中国战略腹地。
将成渝塑造为具全国影响力经济科创中心
中共政治局10月16日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推动成渝经济圈建设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计划将成渝地区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以及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宁波诺丁汉大学讲座教授姚树洁告诉《联合早报》,重庆科学城将是打造成渝经济圈的重要推手,将引领成渝实现两座城市的“同城化”。随着成渝之间交通基建大幅升级,以及成都和重庆分别向东和向西发展科学城,很多产业将在成渝经济走廊上布局,并改善成渝“中部塌陷”问题。两座科学城也将迈向“二合为一”,形成中国西部规模巨大、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经济开发区。
成都重庆科学城未来竞合关系受关注
中国总理李克强今年8月视察重庆时强调,西部地区要更大担负起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任。蒲勇健说,随着中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内市场将成主体,东部沿海很多原来以出口为主要市场的产业,包括高科技企业,料将把业务转移至重庆科学城所在的成渝地区,降低生产成本。这将有利缩小东西部差距,让中国经济走向更均衡发展,并巩固西部脱贫成果。
尽管体量最大,但重庆科学城在中国国内仍将面临与其他省区市、成都市,甚至重庆内部等三方面竞争,引发部分舆论担忧对科研人才及资源的争夺可能将开启。
蒲勇健分析,北京、上海、合肥的科学城更类似于孵化器、工业园区,科研成果也更接近产业化;重庆科学城则将更多是“从零到一”的原创科技,有一定的错位发展,料不会出现激烈竞争。
由于四川和重庆多年来经济竞争关系激烈,成渝两座科学城未来是否上演直球对决备受关注。今年6月正式亮相的成都科学城,按规划分三步走,包括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城;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城。与重庆科学城一样,成都科学城将配有预计明年启用的天府国际机场。
重庆理工大学MBA中心主任邱冬阳说,成渝经济圈今年1月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后,成渝近半年官方及民间合作大于竞争的氛围明显转浓,“成都和重庆‘打架’那么多年,现在合作成为主流的大背景下提出双城经济圈这个契机,让双方以共同合作大于竞争的方式推动整个成渝地区发展。”
川渝官方今年4月已签署协议,首次明确双方将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成渝两地科学城都将以“中国西部科学城”命名。邱冬阳说,这次两地科学城命名比较讲究,共用一块招牌凸显两地一种竞合的关系,两地协作明显加大。但他也承认成渝争取项目落地上的竞争仍无可避免,“就某个具体项目落地成都或重庆,有没有一点竞争?我认为肯定还是有一点竞争。”
姚树洁则认为成渝科学城之间非“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间中相互学习和改进也很重要,同时能把市场“蛋糕”做大。“若只是单独一个城市在做(科学城)就无紧迫感,会有点麻痹大意。没有跟你竞争的标杆,反而就会慢慢做。”
总规模达300亿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10月23日在重庆国际创投大会上亮相。该基金由重庆高新区、璧山区、渝富控股、地产集团、四川发展等共同出资设立,主要投资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志着川渝正式开启金融和产业领域深度合作。高新区会上并宣布“64条措施”,加强对重庆科学城建设的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两江新区辖下的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10月13日全面开工,其定位是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当天动工的13个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包括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联合产业孵化基地等。
姚树洁认为,重庆科学城提供两江新区升级动力,“搞一个科学城来跟你竞争,你两江新区还得继续努力,不然就衰败了。”
对于重庆内部科研资源之争,蒲勇健则说,两江新区发展已相对饱和,土地资源紧缺,竞争力受限。他预期重庆未来吸引更多高端的海外科研机构都将设在土地资源更多的重庆科学城。
建设之路或布满荆棘
专家学者都预期,重庆科学城的打造之路仍布满荆棘。蒲勇健说,科学城的成败在于能否吸引国外著名大学及科研人才,“现在中美关系恶化,导致西方一些国家和中国开始有一点疏远。在这个情况下,怎么把人家好的大学还有科学家吸引过来,这个是很有挑战性的。”
但他分析,世界形势目前以中美欧三足鼎立,欧洲并非所有国家都倒向美国,中国仍有机会争取欧洲一些顶尖大学及高科技人才落户重庆科学城。
蒲勇健说,重庆也须提高经济市场化程度,通过体制改革变得更开放及国际化,以加强自身对外国人的吸引力。
邱冬阳则说,重庆科学城复制硅谷模式仍有一段距离,综合环境对人才的吸引不如一线城市,也不比成都。重庆真正能孵化的科研项目,以及值得投资者注资的种子项目也不多。此外,中国国内目前对成渝经济圈及重庆科学城的关注度仍显不足。
他认为,重庆科学城未来两三年须做出业绩,具备一两个显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达到立竿见影效果以增强市场信心,进而吸引有科技优势的大学为重庆科学城所用。
有助中新重庆项目发展
新加坡和中国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11月将迎来成立五周年。受访学者认为,成渝经济圈及重庆科学城建设,将为中新重庆项目下阶段发展提供利好,预期项目下的合作内容可能进一步拓宽。
中新重庆项目确立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及信息通信四大重点领域。邱冬阳认为,四大领域内容可根据成渝经济圈和重庆科学城的建设阶段,以及它们所提供的发展契机做出微调:“五年了,也可以做一些升级调整,增减变化。”
姚树洁则说,新加坡在科研领域走在世界最前沿,重庆将非常欢迎新加坡参与重庆科学城的发展,关键是要找到合作切入点,让双方在长期合作项目中实现双赢。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中国的第二个海外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今年已在两江新区投入运作,聚焦信息工程与人工智能等重点研究领域。
蒲勇健预期,随着重庆科学城建设未来数年的推进,相信更多新加坡大学会考虑落户重庆;中新重庆项目也可能拓展至研发领域的合作,并在科学城展开更多研发项目。新渝也可能出现更多科研人员及学生交换项目,“今后新加坡会更深入参与重庆(科研)这方面的经济”。
来源:联合早报
(记者是《联合早报》重庆特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