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双循环战略必须跨过的2大障碍
过去一个较长时期里,我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逆全球化浪潮一浪超过一浪,民粹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似乎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色彩。这说明,国际社会正在历史性倒退。
同时,新冠疫情的蔓延也在改变全球经济、贸易、金融的规则,中国经济社会的外部环境也不像以前那么宽松了,应该说越来越复杂,甚至越来越严峻。
而外部性一旦出现动荡和巨大的变化,势必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即时调整战略。
在这个背景下,中央提出了双循环发展的道路,以国内主循环为基础,国际大循环为目标,但不可避免的是,双循环发展战略中,我们一定会遇到很多挑战,其中的一些障碍在十四五时期也是必须要解决的。
第一个障碍是,人均收入水平相对低。
中国还有6亿人的月收入在1000块钱左右,中等收入群体只占40%,而且这些中等收入群体受到了包括房价、医疗、教育负担的多重挤压。如果经济不能发展,这40%的中等收入群体,会有一部分变为低收入群体,房价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巨大压力。
中国的高房价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虽然高房价在名义上使中国的财富膨胀了,但这种财富是一个泡沫化的财富,没有什么意义。
而想要实现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就必须解决居民收入的增长问题,没有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试图实现国内循环为主是很困难的。
第二,不要以为这种战略转型是要搞自然经济模式,是要走封闭的道路,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
大家要记住的是,无论是自然经济、封闭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模式都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唯有改革开放,唯有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才能使中国发展起来。
比如说粮食问题,中国粮食进口的数量比较大,如果外部环境显著恶化,对中国来说,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是我们的底线,比芯片要重要的多。
说到粮食安全,有些地方现在开始建国有粮站,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国有粮站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吗?如果能解决,我们在1978年之前粮食就不会有问题。那个时候都是国有粮站,没有一个市场去卖粮食,但它并没有解决中国人当时吃饱饭的问题。
实际上,改革就是要改革这种计划经济的做法。传统计划经济的核心是扼杀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让企业、让每个人都有积极性。如果让企业都没有积极性,就不是改革。
02 创造财富不能等、靠、要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迈向2035年中等发达国家关键的历史时期,我们现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但有不少案例表明,一些国家到了这个时候经济会停滞,难以前行。
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些新兴国家在迈向发达国家过程中经济难以持续增长的一种现象,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都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所以,对于中国来说,第一,必须跨越过去;第二,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为2035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和人才保障。
把制度基础和人才保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是因为这些国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有一些共同的原因,比如人才保障跟不上,高等教育的滞后。
此外,制度缺乏激励机制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说市场经济有两个重要机制:一是从宏观层面看,要形成竞争机制。必须在制度、政策和法律层面上形成竞争机制,垄断是没有出路的,它既产生腐败又低效。
二是在微观层面上要有激励机制。有激励才会有效率,才会有前行的动力。没有激励机制,社会就不能前行,经济就不能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还要完善容错机制。
谁都不可能天生正确,没有容错机制谁敢创新?追责是对的,但这个追责是追以权谋私的责,追权力腐败的责,但探索、创新失误的责不能追。否则,谁去干?不干事是不会出问题的,干得越多风险可能越大,干得越好妒忌你的人可能也越多。
所以,中国社会形成容错机制很重要,构建和谐的环境很重要。中国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要让那些有能力的人去不断探索。如果这些有能力的人都不敢探索,社会就会失去前行的动力。
等、靠、要是创造不了财富的。中央只能给大政方针,具体的政策还是要我们去探索。
深圳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小平同志说,深圳要搞经济特区,剩下的就是要人们去探索,这里面有禁区,这些禁区你要闯过去,有理论禁区、意识形态禁区、政策禁区,你都得闯,不闯禁区哪来的深圳?
就像海南自由贸易区港,要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港,就必须要有独特的吸引力,要有独特的魅力,这需要大胆探索。
现在是一个历史性大好机会,但是真干事、能干事的人太少,有担当精神的人太少。我们必须推动改革,让所有的人都有积极性和创造性,之后,再用10年时间建设成中等发达国家。
03 未来15年,中国要做好3件事
中等发达国家其实比OECD所说的人均GDP12,400美元要高很多,12400美元只是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基本门槛。高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是有差别的,不能混同。
发达国家除了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高以外,还有法治、社会秩序、生态环境和国际影响力等,发达国家是一个综合概念。把中国建设成为发达国家是不容易的。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指标是人均GDP水平至少要超越12,400美元。
如果按照5%的增长率计算,在汇率大体稳定的条件下,通过15年的努力,应该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23000~25,000美元。也就是说,未来15年,中国经济要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很多改革,要有很多创新,既包括十四五时期的改革,也包括十四五之后的那10年。那么,我们要做什么呢?
第一,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发。
为什么要强调解放思想?因为未来前行中有越来越多的困难,有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有越来越艰难的目标,只等中央给具体指令,那是不行的,等、靠、要是建设不了中等发达国家的。
中央只能给大政方针,具体的探索,碰到的实际问题,要我们自己去解决。
与此同时,有担当精神也非常重要。面对创新和探索,可能会失误,社会要有一种容错机制,谁也不是圣人,我们反对的是以权谋私、公器私有。
深化改革的核心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好政府的边界和市场的边界。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对此作了精辟地阐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这个概括是对改革开放40年坚持市场经济原则作出的科学总结,但是,在实践中,在相关政策上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种原则,政策有时还会表现出严重的歧视。
比如说贷款,说实话,民营企业获得的贷款,银行表内的贷款比例比较低,表内贷款80%以上都给了国企,还有一些给了大型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得不到表内贷款。表内贷款利率也就在百分之六左右,而表外贷款通过其它中介利率要达到10%-12%,这是不公平的。
同样的企业,同样的资质,同样的信用,为什么获得的信贷政策不一样?这就是客观上存在政策歧视问题。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对外开放仍然非常重要的国策,不要以为走国内国际循环协同发展,就以为国际循环不重要,对外开放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重要。
中国必须融入世界,融入世界才能影响世界,关起门来成不了伟大的国家。总书记在2018年博鳌论坛上特别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所以,我们必须朝着进一步开放方向走。
第二,必须重视创新。
要实现2035年这样一个宏伟目标,没有创新是难以想象的。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等,其中科技创新特别重要。
中美贸易战暴露的一些重要的卡脖子技术,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安全。但科技创新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所有的创新都来自于思想没有束缚,思想有束缚是很难创新的,紧箍咒把你卡住了,你怎么创新。
旁边有个学术权威,学术权威给你很大压力,你还能创新吗?学术权威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学术繁荣。
学术研究上人人平等,没有谁穷尽了真理,学术权威不利于创新。所以,思想解放、思想没有包袱对创新来说非常重要。
第三,人才和教育很重要。
没有人才和教育的支撑,宏伟的目标是实现不了的。
在我的理念中,教育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特征和最后保障。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可以直接通过经济、贸易、科技、金融和企业的竞争力等来体现,但最后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
而教育的竞争就是人的竞争,所以,教育在一个国家处在特别重要的地位。
未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实现中等发达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责任。在这方面是有一些隐忧的。
比如,现在学生告老师成为一个热点,对此我很忧虑,我真的不喜欢看到这种现象的漫延。老师在师德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至于讲课时说了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应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天伦是不能被破坏的。
长此以往,为了安全起见,老师们似乎只能照本宣科了,读教材谁都会,离开教材做一些发挥是必要的。我认为,我们应该构建一种新时期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人才一定是有担当精神,有创新能力,创新来源于没有约束的思想。中国要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伟大国家,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国际视野、有专业能力、有担当精神、有人文情怀的现代化人才,这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大学的责任。
现在大学里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没有关系的活动太多,工程太多,计划太多、项目太多,评选太多。
大学还是要回归本源,真正地从事科学研究,潜心地培养人才,我们不能忘了大学的初心和使命,大学要有内在定力。
只有这样,中国教育、中国的高等教育才有希望,才会不负重托,中国才能够在2035年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目标。
来源: 人大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