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眼】5月29日至31日,愛爾蘭、波蘭、匈牙利與塞爾維亞四國外長應邀前往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繼5月26日中西(中國與西班牙)領袖通話之後,北京方面為解凍中歐投資協定的又一重要手筆。從受邀四國的名單來看,中國在微操作上的確頗費了一番考量。
其中,波蘭與匈牙利的受邀最為耐人尋味。在立陶宛退出17+1機制敏感當口,作為該機制中堅力量的V4(維謝格拉德四國,即波蘭、匈牙利、斯洛戈克和捷克)就成為維繫這一機制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在V4中,斯洛伐克體量太小難有大用。捷克雖有足夠體量,但近年來內部政爭劇烈頻繁,難以形成穩定可期的對華政策。
相比之下,波匈兩國體量足夠,國內政局穩定,能夠維持系統可期的對華政策。在波蘭,自2015年議會大選以來上台的中右翼法律與公正黨(PiS)執政基礎穩固,多年來穩居議會第一大黨位次。
在匈牙利,2010年出任總理的歐爾班(Victor Orban)更是一路所向披靡,其轄下的青民盟(Fidesz)更是成為當之無愧的匈牙利政壇中堅,其他反對派政黨都難以望其項背。
因此,波匈兩國便成為北京方面鞏固17+1機制的當然之選。此外,以波匈為代表的V4軸心近來與布魯塞爾方面齟齬不斷,但後者出於維繫「歐洲團結」原則的動機不願在明面上與前者決裂。
這種「鬥而不破」的局面也為中國提供了介入歐盟層面決策的絕佳抓手,尤其是在近來中歐投資協定的解凍攻勢上。
波匈兩國在相關決策機制內有足夠分量,與部分西歐國家(特別是法德軸心)相比,又沒有「必須進行反華表演」的意識形態負擔,這使得兩國被北京方面視為在西班牙之外又一重要「解凍」推手。
與波匈的「實質棋子」角色相比,塞爾維亞的受邀訪華更多是對17+1機制起到某種示範性鞏固效應。
作為中國長期的鐵桿盟友,從性價比來看,塞爾維亞無疑是這一機制中獲益最為豐厚的一方——特別是在今年年初由於得到北京方面的「疫苗力挺」有望成為全歐範圍內較快達至全民免疫國家一事,對17+1機制中其他參與國的正面示範效應不言而喻。
與塞爾維亞類似,愛爾蘭某種程度上也充當了示範效應的角色。但示範對象並非17+1,而是暫時陷入僵局的中歐投資協定。對於愛爾蘭來説,中國市場一直是農產品出口(特別是牛肉出口)的強勁增長動力源,而農業也是都柏林方面頗為倚重的出口創匯所在。
然而,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受制於包括疫情管控在內的種種原因,愛爾蘭的對華農產品出口大幅下滑。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是,原先被都柏林方面寄予厚望,能夠重新提振其農產品出口行情的中歐投資協定又陷入審批泥潭。
在這種情形之下,中國的「外長訪問之邀」對都柏林方面而言頗有久旱逢甘霖之感,而中國也可通過對愛爾蘭農產品出口重開綠燈的方式,向歐盟方面傳遞有關「中歐投資協定落地」前景的積極示範信號。
不難看出,中國在解凍中歐投資協定上的組合拳正在積極而不失穩重地繼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