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美】由太和智庫主辦的2021太和文明論壇國際關係分論壇前晚(7日)在北京舉行。前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崔立如表示,美國的對華戰略表現出對抗性競爭的傾向。他認為這種現狀可能也是未來數年中美關係的常態。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郭長林也認為,未來一段時間美國的對華政策「沒有最強,只有更強」,但他認為未來中美關係的希望在民間交往和經貿往來。
拜登政府實行「有區別」戰略競爭
崔立如表示,與特朗普政府不同,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上,突出實力說話和區別性施策。他指出,從形式上看,拜登政府是要實行所謂「有區別」、「有管控」的戰略競爭。但從7個多月來的實際情况而言,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阿拉斯加對話上闡述的對華戰略競爭與合作的界限愈來愈模糊。相反在遏制中國競爭力發展的核心目標輻射下,美國突出的表現是對抗性競爭的政策傾向。在維繫相互依存的中美經貿和金融關係,甚至在氣候變化、全球流行病、核不擴散、戰略穩定等本應積極推進合作的領域和議題上,也受競爭戰略的影響而舉步維艱或根本不在考慮之列。他認為,未來數年之內,目前的狀况也將是未來幾年中美關係的常態。
郭長林認為,美國國內政治可能正進入一個「總統4年一換的回圈期」。而受美國民主與共和兩黨政治鬥爭的驅使,美國對華政策可能一段時間內沒有最強硬,只有更強硬。這對中美關係來說是一種「惡性循環」。他強調,對此中國已不抱有幻想,但仍寄希望於民間交往和經貿往來。(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