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展現毋懼北京壓力 台學者:後果將由台方承擔

【聚焦中美】美國學者認為更名案具象徵意義,但勢必影響北京與拜登政府關係;台灣學者則指出,一旦更名,「後果將由台軍及人民承擔」。

AIT前處長:

通話後激怒北京 政策不一

《聯合報》引述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研究員、國務院前資深官員王曉岷表示,更名案展現美方毋懼北京壓力,願意增加對台灣的「政治支持」,也是美國對中國大陸軍隊近來對台行動的警訊,但中方勢必強烈反應。曾擔任美國駐華公使的王曉岷表示,此舉將使美國更靠近「戰略清晰」,必然影響美中關係,要看北京會「回應到什麼程度」。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前處長、中美問題專家包道格(Douglas Paal)說,拜登政府可能認為,推動「象徵性親台政策」有助強化拜登與習近平打交道的能力,但他認為適得其反。他表示,此時曝光美台會談沒有意義,反將觸及中國最在乎的「面子」。拜習才通話說要管控雙邊關係,隔天就激怒北京,這樣的政策並不一致。

「TVBS新聞網」引述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表示,只要台灣與美國的官方關係不能恢復,代表處不論改什麼名稱意義都不大。美國政府一旦確定更名,其後果勢必由台軍及人民共同承擔。

華府擬准台駐機構更名「台灣代表處」 FT披露美台官員在美會談 華使館:堅決反對

美國總統拜登上周五(10日)致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時,重申從來無意改變「一中」政策,昨日(11日)即傳出消息稱,美國政府正認真考慮將台灣在美代表機構「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TECRO)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TRO)。外媒稱,若更名案得到確認,將是美台1979年斷交以來關係「最具象徵意義進展」。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稱,中方「堅決反對」美國與台灣的任何官方互動。有台灣政界人士指出,拜登政府此舉具安撫意味。

台官員赴美「特殊管道」會談

據英國《金融時報》昨日披露,拜登政府正考慮允許台灣更改其「駐美國代表處」名稱,將「台灣」一詞納入其中。多名了解內幕的人士透露,美方正認真考慮台灣方面的要求,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報道稱,美國和民進黨當局高級官員10日在距離華府約80公里的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舉行「特殊管道(Special Channel)」會談,台灣出席官員包括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和外交部長吳釗燮。由於訪問受限,二人無法前往華盛頓。

報道引述兩名知情人士消息披露,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表示支持更名主張,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內部以及國務院亞洲事務官員亦對此廣泛認同。知情人士透露,更名最終決定尚未做出,並需要拜登簽署行政令方可正式生效。一名參與會談的人士透露,在特朗普政府任期結束時,台灣民進黨當局曾與美方討論更改代表處名稱的問題。今年3月,民進黨又向拜登政府提出正式請求,此後一直在催促美方作出這一改變。

據中央社報道,台灣“外交部”昨日未回應事件,僅指出全面強化及提升台美關係,一直是政府努力目標,將持續深化台美在各領域合作。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昨表示,台灣人的代表處本來就叫台灣代表處,這樣符合事實、方便辨識,也容易區隔。國民黨則說,如果駐外機構存在更名的可能性,「首選將是中華民國」。

蘇貞昌:名稱符事實便辨識

《金融時報》引述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稱,中方「堅決反對」美國與台灣的任何官方互動。該發言人表示,「美國必須停止與台灣的任何官方往來,不向『台獨』勢力發出任何錯誤訊號,不挑戰中國底線,妥善處理涉台問題,以免嚴重損害中美關係和兩岸和平穩定」。

立陶宛7月允許台灣以「台灣」之名在當地設立代表處之後,官方8月宣布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召回駐華大使。

民眾黨立委稱有安撫意味

中評社引述曾任台灣中山大學社科院長的台灣民眾黨立委張其祿說,在習拜二次通話後,美國此舉「有安撫台灣的味道」,不想又讓台灣覺得美國承諾不保;但中美大概不脫「衝突、妥協、更進一步」的螺旋進程,有時候把衝突、美對台承認規格拉高一點,但大國本身還是知道須節制。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