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美】美國《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設有「護欄」(guardrail)條款,禁止受惠企業在「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特定國家」擴充或建廠,普遍認為目標在吸納業界從中國大陸回流美國本土及削弱中國的半導體競爭力,但有意見認為規限未見有力,法案成效存疑。
亞歐設廠生產成本遠低於美
企業之所以把晶片生產從美國移往亞洲,主要是成本考慮。數據指在美國設立一間晶片廠的成本近200億美元,但在歐亞設廠便宜25%至50%。北京在2020年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對本土晶片業的研發投資達1.4萬億美元,而美國這次《晶片法案》僅2800億美元。歐洲國家、日本、印度、韓國均有類似補貼。
研究《晶片法案》時曾有限制不得在中國境內生產28納米以下晶片之議,那對發展先進晶片具殺傷力,但晶片商為了未來數年尚能在中國生產較舊款晶片而施加壓力,剛通過的法案沒有了此條款。
另外,新法案冀使供應鏈自給自足,但一般生產廠房需要施工兩三年才能投產,未能一蹴而就。例如台積電位於亞利桑那州的廠房預計於2024年投產,第1期月產2萬片以5納米為主的晶片。英特爾打算在俄亥俄州開設的晶片廠房更是起碼要到2026年才能推出產品。
法案側重補助晶片生產,忽略相關設計企業的利益。法案撥款520億美元資助半導體生產,估計可資助不同廠商在美國本土建立10間至15間新的半導體廠房,若在美國設廠,可以得到25%稅務減免,用來購買廠內設備。這對英特爾這類大廠商最為有利,但交由別人代工的「無廠」半導體設計企業如AMD則未必能受惠。
「無廠」晶片設計企業恐難受惠
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等認為《晶片法案》對中國仍不夠強硬,未必能達至預期效果。3年前特朗普執政時就曾限制出口晶片及相關生產器材到中國,可是數據顯示中國晶片業近5年間依然佔今日全球銷售額近10%。
(紐約時報/VOX/CNBC/Polit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