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一邊聯合抗中一邊投資領跑

【今日点击】接棒默克爾的德國新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似乎一改默克爾時期對華務實戰略。同時,日本岸田政府比安倍政府表現的更為明顯,深度同美國綁定,甘為為馬前卒。政客們在對華強硬路線上各種試探北京。然而數據顯示,韓國、德國、日本實際對華投資領跑,對中國投了信任票。商界和政界的「反差」說明了什麼呢?大概,身體比嘴巴「誠實」吧。

德、日各懷心思 政界抗中聲浪高

關注國際政治的人都知道,岸田政府完全承襲安倍時期的印太戰略大方向,在防衛上維持抗中路線。甚至可以說,不只是維持,岸田政府表現的甚至比安倍政府更加激進。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攪動台海局勢一事上,岸田政府就表現的特別出位。不僅岸田表達,中方進行導彈試射是「一個嚴重問題」,「衝擊了日本的國家安全和公民安全」,在佩洛西訪問台灣的前後,先是日本前防衛大臣石破茂、前防衛大臣濱田靖一、前副防衛大臣長島昭久和日本參議院總務會副會長清水貴之作為日本國會跨黨派團體「思考日本安全保障議員之會」成員7月27日訪問台灣。後是日本國會友台團體「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和日華懇事務局局長木原稔8月22日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

日本在右翼化的軍國主義擴張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長期以來,日本執政黨自民黨主要尋求修改放棄戰爭權的「和平憲法」第九條,以便把自衛隊升格為「國防軍」,繼而提高國防能力。岸田政府不斷以日美同盟為基礎,加強與北約國家及印澳等國的所謂「安全合作」,試圖藉助外部力量搞所謂「價值觀聯盟」,打壓、遏制、圍堵中國愈發肆無忌憚,實則都是為實現自身政治軍事訴求創造條件。

另一頭,《法蘭克福匯報》早前也有報道稱,德國正在加入印太地區的反華聯盟。

德國經濟部長9月15日說,七國集團已同意在貿易問題上對中國採取更強硬、更協調一致的立場。德國聯邦副總理兼經濟事務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也對媒體說,有關中國的討論是確保國際貿易高標準並防止北京利用其經濟實力碾壓其他國家而所做努力的一部分。「對中國不再天真,」哈貝克在談到德國對中國的立場時說,德國在對華採取強硬貿易路線的同時還將力促歐盟也採取「對中國制定更強有力的貿易政策,並作為歐洲人對中國為保護自己的經濟而採取的強制性措施做出回應」。

此外,8月時,代號為「漆黑2022」的空中聯合軍演在澳洲北部開啟,17國參加聯合軍演,數量創歷史之最,德國軍機奔襲萬裏進入亞太參加多場聯合軍演。德國空軍出動了13架戰機飛往亞太地區。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首度將其戰機派到亞太地區,釋放的信號值得警惕。德國今後或將積極參與印太地區的軍事事務。

此外還值得關注的是韓國政府的一些風向標。時隔2年零9個月後,韓日領導人已在聯合國大會周邊舉行雙邊會談。此次不同的是,韓國總統尹錫悦對此次首腦會談頗為積極,甚至主張以「大妥協」來解決韓日問題。9月18日,韓國總統室公開了尹錫悦接受《紐約時報》採訪的原文。對於陷入僵持的韓日關係,尹錫悦表示,「我認為應該通過一場大妥協,面向未來地解決問題」。

尹錫悦上台後,韓國整體外交政策轉向全面加強韓美戰略同盟。為滿足美國對加強美日韓三邊安全合作的要求,修復韓日關係被尹錫悦列為重要施政內容。韓日關係回暖,當然少不了美國的牽線搭橋,尤其是在軍事方面。6月11日,美日韓三國防長在香格里拉會議期間舉行了2019年以來首次三邊會晤,彼時,三國防長向外傳達了「團結」的信號。

當然,即便韓日首腦會談如期舉行, 「破冰」容易「融冰」難。而且從目前尹錫悦政府對華策略來看,並未同加強韓美戰略同盟、「大妥協」解決韓日問題對立起來。但長期以往,會否被美日韓之間變化值得關注。

德、日對華投資領跑 商界很誠實

但近日來自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1月份至8月份,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927.4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口徑按年增長16.4%,折合1384.1億美元。其中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34%,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長43%,高技術服務業增長31%。

業內人士表示,從總體規模上看,中國吸收外資持續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充分顯示出中長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以及國內大市場對跨國公司的強勁吸引力。儘管國內外挑戰和壓力明顯,但由於中國巨大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以及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等一系列穩外資舉措的出台,跨國公司持續看好中國市場。

從來源地看,韓國、德國、日本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59%、30%、27%。足可見身體比嘴巴「誠實」。

德國經濟界就對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提出的新的對華貿易政策有不同的意見。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APA) 主席施特拉克批評指出,德國政府反覆強調的在經濟上與中國全面脱鈎不符合德國的利益。施特拉克在接受採訪時說:「在中國這個關鍵性增長市場上的適當存在十分重要,不僅對個別公司,而且從整體經濟角度來看也是如此。」據德新社報道,德國金屬和電氣行業僱主協會(Gesamtmetall)主席沃爾夫(Stefan Wolf)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德國在短期內幾乎無法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若與中國發生經濟戰,將「導致德國工業癱瘓」。

在該數據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德國、日本是三個傳統製造強國,結合看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高增長的情況,可見高端製造業正在瘋狂向中國轉移。韓國、日本來華投資保持了較高增速,RCEP的生效促使中日韓價值鏈合作更加密切,對投資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德國、英國等國來華投資的增加,反映了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生產中心對外資的吸引力。

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使用外資表現亮眼,外資高技術產業創新加速集群化、平台化、生態化發展,這與中國鼓勵外資參與中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驅動發展分不開。中國國家發改委正抓緊推動出台《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以製造業為重點,引導外資投向先進製造、高新技術、現代服務等領域。而在與製造業相關的高技術服務行業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訊息傳輸等引資情況均實現大幅增長。

事實上,外資更願意流向高技術產業,一方面是市場的拉動作用,高技術產業涉及上游的加工或研發,比如清潔能源、汽車零部件等,國內發展非常迅猛,外資也希望參與進來;另一方面就是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中國目前在極力推動高技術領域的開放,包括修訂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等,也在積極引導外資投向先進製造等行業。

也有專家認為,外資在高技術製造業和服務業領域投資增速加快,說明外資希望利用中國的發展環境優勢實現自身更多利潤、更大市場佔有率,以及在全球價值鏈上位置的提升。同時,這種佈局也說明中國對於創新引領、高技術推動的投資非常有吸引力。

從數據本身看,商界明顯已經嗅到了味道。商界通常都「跟隨」資本,做有利可圖的事情,往往比政界要敏鋭的多。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