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去美元化」風潮勁 美元供應急劇萎縮 經濟衰退已定

【财经】「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在全球輿論場的熱度,飆升到了近年來的最高點。不完全統計,包括巴西、馬來西亞、俄羅斯,甚至法國、澳洲等諸多國家都在國際貿易結算中尋求貨幣多元化嘗試。今年以來,各國「去美元化」的實際行動,更加密集。巴西總統盧拉(Lula da Silva)的一句話說出了多數國家的心聲,「我知道大家都習慣了使用美元,但21世紀我們可以做做不同的事。」「去美元化」的浪潮正獲得前所未有的勢頭,這表明人們對美元信心不足。

在這個當下,聯儲局最新公布的貨幣供應數據更令人吃驚:截止2023年3月,美元M2(通常被認為是美國的「廣義貨幣」)供應,已經連續四個月按年負增長,至於其按月負增長的時間,更是已經長達一年。

2022年3月,美元M2供應量達到其歷史的最高點21.74萬億元,然後便是迄今為止的不斷萎縮。2022年6月,21.6萬億美元;2022年9月,21.5萬億美元;2022年12月,21.2萬億美元;2023年3月,20.8萬億美元。也就是,2023年3月,美元M2的按年負增長達到了4.24%,按月負增長也超過1%,雙雙創下美國有M2統計數據以來(1959年以來)萎縮最嚴重的一個月。

M2萎縮表示什麼?M2這樣的廣義貨幣定義,是基礎貨幣經過在經濟體內部的多次流通,然後在金融體系內形成的一個社會的總信用數據。可以想象,如果一個社會的廣義貨幣按年增速,如果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較低,那麼會帶來整個社會的信用急劇收縮和大量的破產、債務違約等事件。

1959年美國正式出現M2統計數據,之後一直到2022年12月份之前,美元M2數據從未出現過按年負增長,更別說超過3個月的按年負增長。

雖說,1959-2022年美國的官方M2數據從未出現過按年負增長,但是,如果進一步追溯到1959年之前,根據米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與安娜-施瓦茨(Anna Jacobson Schwartz)合著的《美國貨幣史》,自聯儲局成立之後的1914年到1958年,美國廣義貨幣曾經有過5次出現超過3個月的收縮期,其中包括:1921年3月-1922年8月;1929年9月-1935年1月;1937年11月-1939年2月;1948年3月-1949年7月;1951年2月-1951年11月。

過往5次美國廣義貨幣出現急劇收縮的前後,都發生了什麼?

1921年-1922年的廣義貨幣收縮,是因為在此之前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聯儲局開動印鈔機,壓低國債利率,幫助政府實行戰爭融資,由此導致政府債務和廣義貨幣供應量猛增。戰爭結束之後,隨着貨幣政策的正常化,美國的廣義貨幣出現了持續一年半的收縮,與M2收縮對應的,是美國戰後的一輪深度經濟衰退。

1929-1935年的廣義貨幣收縮,是大蕭條爆發前夕及爆發之後,國際社會黃金持續流入美國,在金本位體系下,這大大增加了美國的貨幣供應且壓低了美國的利率,由此導致美國的企業、居民部門債務持續猛增。大蕭條爆發之後,整個社會的債務去槓桿進程,導致美國的廣義貨幣持續出現長達5年半的長期收縮——這種持續的貨幣收縮,加劇了美國有史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強度最深的經濟衰退。

1937-1939年的廣義貨幣收縮,是因為1934年羅斯福政府將美元大幅度貶值(由原來的20.67美元=1盎司黃金的金本位改為34美元=1盎司黃金),同時,沒收民間的所有黃金用來印鈔,增加貨幣供應,由此帶來美國基礎貨幣供應量猛增。為了控制基礎貨幣飛漲,聯儲局又將商業銀行的準備金率翻倍,由此帶來了美國持續近一年半的貨幣收縮,與此伴隨的同樣是美國的一輪深度經濟衰退。

1948 -1949年的廣義貨幣收縮,同樣是因為美國1941年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聯儲局放開印鈔機為政府實施戰爭融資,同時,實施收益率曲線控制政策,持續壓低美國的國債收益率,美國廣義貨幣供應的增速創下迄今為止的歷史最高水平——隨着1947年美國的通貨膨脹暴增,聯儲局和美國政府不得不收緊貨幣政策,由此帶來了美國廣義貨幣的急劇收縮。與這一輪收縮伴隨的,又是一輪經濟衰退。

1951年的廣義貨幣收縮,則是因為1949年美國經濟衰退之後,聯儲局再度放鬆貨幣政策,再加上朝鮮戰爭的影響,由此導致美國的通脹率迅速出現抬升,為了控制通脹反彈,聯儲局不得不再度收緊貨幣政策,由此帶來了又一輪的廣義貨幣收縮。

總結這5次美國廣義貨幣的超過3個月的收縮期,可以發現如下共同特徵:

其一,廣義貨幣收縮前2年,聯儲局一定實施過瘋狂印鈔政策,大幅度壓低了美元利率;

其二,在瘋狂印鈔之前,美國大概率經歷了一輪短暫的經濟衰退,正是為了挽救經濟衰退,聯儲局才瘋狂印鈔並壓低國債收益率;

其三,廣義貨幣收縮前後,美國基本都出現過高通脹(1929年沒有出現高通脹,但是有股市暴漲),正是通脹迫使聯儲局不得不收緊貨幣政策;

其四,廣義貨幣收縮之後,美國的通脹率必然會出現大幅度的下降;

其五,只要廣義貨幣收縮的時間超過1年,美國基本上必然會經歷一輪經濟衰退。

以此規律再來觀測2022年底迄今的美元M2負增長,也非常符合這個規律。

前期的瘋狂印鈔、壓低國債收益率、高通脹、股市暴漲……甚至, 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引發的衰退都非常類似。更大的相似點當然就是債務。

信用貨幣體系之下,既然每一筆新錢都是帶着利息和債務而出現的,在資金在實體經濟流轉之後,這些錢最終還是要連本帶利地回到金融體系中來。貨幣政策正常化所帶來信用收縮,意味着很多原來的短期借款會被償還,原來超發的基礎貨幣也會被央行收回一部分,這自然就降低了廣義貨幣的增速。

更重要的是,隨着利率的抬升,更少的人借錢,經濟活動受到了抑制,這減緩了金錢流通的速度和頻次。用金融行業的話來說,這會「降低貨幣乘數」,從而導致廣義貨幣實現收縮,而這種收縮,在實體經濟中的表現,就是經濟衰退。

簡單來說,信用貨幣體系之下,只要有前面的瘋狂印鈔和通貨膨脹,然後伴隨着持續的信用收縮和利率抬升,必然會帶來一輪廣義貨幣的較低增速和經濟衰退。某種程度上說,可以把這個過程,看作彈簧的拉伸與收縮。

有人可能會問,2008年-2014年的瘋狂印鈔,後來聯儲局的縮表為什麼沒有造成廣義貨幣增速出現負增長?

這是因為,

首先,2008年之後聯儲局的每一輪瘋狂印鈔,並沒有帶來廣義貨幣的超高增速,只是略高一點兒的水平;其次,2010年第一輪QE結束之後,美國的M2增速,也同樣出現了快速的下降,M2增速一度降低到1.5%附近,眼看要墜入負值的時候,趕緊又實施了QE2、QE3,再次擴大印鈔規模,所以挽救了廣義貨幣的增速;最後,在2011-2013年的屢次印鈔中,美國的通脹始終處於很低的水平,基礎貨幣的信用派生很弱,貨幣乘數持續降低,所以M2增速一直就上不去,當然也不需要聯儲局刻意抬高利率壓制其出現負增長。

實際上,不僅2008年之後是這樣的情況,1990-1995年的美國也一直都是這種情況,只要通脹數據不高,聯儲局就不用刻意實施貨幣緊縮,更不會提高利率來抑制經濟擴張。

然而,現在的情況是,美國的通脹數據依然高企,聯儲局不斷地給外界宣稱自己以抗擊通脹為己任,所以如果不出現大的意外,美國廣義貨幣收縮,大概率會持續超過一年時間。那麼,按照此前貨幣收縮規律看,接下來美國的通脹高位後必然下降,而後也必然會經歷一輪經濟衰退。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