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風險化西方新調 北京難信異於脫鈎 馮德萊恩引術語入對華戰略 秦剛警告勿藉此「去中國化」

【政局】「我們(歐、中)的關係不是非黑即白,我們的回應也不能如此。這是為何我們需要聚焦於『去風險化』(de-risk),而非『脫鈎』(decouple)。」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3月底重新定調歐洲對華政策,闡述她在1月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首度提出的對華「去風險化」概念,約一個月後獲美國「跟機」,到5月七國集團(G7)峰會,「去風險化(而非脫鈎)」寫入領袖聯合公報,象徵這字眼正式成為西方對華政策的定調概念。「去風險化」作為外交界最新「潮語」,某程度上展示西方尋求以較溫和字眼定義對華立場。但從中國官方回應以至接受本報訪問的專家分析來看,北京似乎不會認為「去風險化」跟「脫鈎」有何實際意義上的分別。

歐洲倡議、美國跟隨的新對華政策關鍵詞,強調無意跟中國切斷聯繫,但需重新平衡對華關係,尤其是在關鍵行業要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但有評論質疑,這只是經濟脫鈎或選擇性脫鈎。

這字眼在西方輿論興起,始於特朗普時代中美貿易戰爆發,意指逐步割斷西方跟中國全部經貿關係,儘管歐美政府從未以此為官方立場,但北京時常在外交回應引用它來質疑西方(尤其是美國)打壓。

《金融術語原帶貶意 換對華語境變「正面」》

「去風險化」一詞其實源自金融業界術語,按美國財政部今年5月首度公布的「去風險化策略」報告,將「去風險化」定義為「金融機構無差別地跟廣泛類別客戶終止或限制商業關係,而非分析或管控那些客戶的風險」——可見該字眼本身帶有矯枉過正的貶意,報告形容這種「去風險化」驅使金融活動離開監管得宜的金融系統,妨礙匯款、令中低收入人口無法有效進入金融系統,以及影響人道援助和救災資金的轉移。

然而,換到對華政策的領域,「去風險化」在西方語境卻變得「正面」。馮德萊恩年初在達沃斯提出要對中國「去風險化」的演說,主旨其實是介紹歐盟的「綠色新政產業計畫」。她談到不公平貿易的爭議時,點名指摘中國做法損害貿易的公平性,但又強調歐洲仍需跟中國合作和貿易,「因此我們需要聚焦於去風險化而非脫鈎」,即要用一切工具應對不公平做法。

「在華美商常提 恐台戰痛苦倍高烏戰」

馮德萊恩的說法當時已引起一定迴響,美國商界也有類似聲音。曾任美國駐上海總領事和上海美國商會主席的季瑞達(Kenneth Jarrett)3月中旬接受《福布斯》訪問時也用上這字眼,直言中國仍是美企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與其說美國商界要跟中國「脫鈎」,倒不如說是「去風險化」。季瑞達形容「去風險化」是許多在華美企高管時常談起的字眼,意指尋求重新平衡在中國的風險敞口,那主要是擔心萬一北京攻台,在華美企會面臨比烏戰下在俄美企「痛苦多好幾倍」的情况。

《歐盟定調白宮「跟隊」 G7峰會寫入公報》

馮德萊恩4月初偕同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她在出發前約一周就中歐關係發表政策定調演說,表明要從外交和經濟兩個面向對華去風險化,展示歐洲正式將「去風險化(而非脫鈎)」論述提升到整體對華戰略的高度。

歐盟:外交靠組織交流 經濟有4支柱

在外交層面,馮德萊恩稱透過管控關係以及跟中方同儕開放和坦誠交流,正是「通過外交去風險化」重要一環。她強調歐盟並非想切斷跟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或科學聯繫,但指中歐關係並不平衡,益受中國「國家資本主義體制」造成的扭曲所影響,故歐洲需基於「透明、可預測性和對等」來重新平衡對華關係。

在經濟層面,馮德萊恩表明未來對華戰略的第二部分「必須是經濟去風險化」,這點由四大支柱所組成:

(一)令歐洲自身經濟和產業變得更有競爭力和韌性——尤其是衛生、數碼和潔淨科技行業

(二)更善用現有貿易措施工具箱

(三)發展新的防衛性工具,應用於部分關鍵行業——例如是微電子、量子運算、機械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敏感高科技領域

(四)和其他伙伴結盟

到4月底,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正式宣布美國也會採納「去風險化」戰略,「正如馮德萊恩近期所言,我們是為了去風險化和(供應鏈)多樣化,而非脫鈎」。然而,他未有像馮德萊恩般有系統地演繹如何做到去風險化,只重申美國會繼續投資於自身國力和安全而具韌性的供應鏈,為美國工人和企業推動公平競爭環境和抵禦不當對待,他又強調美方的出口管制會繼續只限於可以扭轉軍事平衡的科技,「我們單純是要確保美國和盟友的科技不會被用來對付自己,我們不是要切斷貿易」。

美國:確保偕同盟科技不會「倒戈」

隨着歐盟和美國在「去風險化」一詞達成一致,5月的G7峰會將「去風險化(而非脫鈎)」納入領袖聯合公報,令這套表述正式成為西方對華戰略的關鍵詞,可謂水到渠成。公報表明G7各成員國將會協調經濟韌性和經濟安全的政策方式,「基於多樣化和深化伙伴關係,以及去風險化而非脫鈎」。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榮休教授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和香港嶺南大學政府與國際事務學系教授張泊匯皆向本報稱,「去風險化」是歐洲的構想或偏愛字眼。張泊匯解釋,德國和法國都說過反對相當於脫鈎的「新冷戰式圍堵中國」。

然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教授王義桅接受本報訪問時質疑,「去風險化」表述雖是馮德萊恩首先提出,看上去似是「歐洲先說,美國回應」,但提醒馮德萊恩3月演說前曾訪問美國,相信該表述或是美歐協調的結果。

《華府從未認「脫鈎」 北京尋自主殊途同歸》

高敬文提醒,其實歐盟和拜登政府都未曾用過脫鈎的概念,「那首先是學術上、其後是媒體上的想法」。

「脫鈎」一詞用於對華政策,始於特朗普時代,尤其是中美貿易戰打響後,西方輿論紛紛以這字眼來描述華府策略,但嚴格而言,「脫鈎」從來不是美國官方正式立場。時任副總統彭斯2018年曾發表被視為終結對華「接觸政策」的著名演說,但一年後,他在另一篇對華政策演說上說:「現在有時會有人問特朗普政府是否尋求跟中國脫鈎,答案是響亮的『不』。」儘管進入2020年大選周期後,特朗普偶有口頭上提及考慮對華「脫鈎」,但這字眼始終未曾寫入官方立場。到拜登上台後,華府高官也多次否認其對華政策是尋求「脫鈎」。

高敬文:華不得不與去風險化共處

高敬文解釋,「脫鈎」意指逐步割斷全部的對華經濟和貿易關係,那對各方都是完全不切實際和代價非常高昂;「去風險化」則代表在太陽能發電板、稀土之類較為戰略性的產品,降低對中國出口敞口過大的風險。他提醒,與此同時,中國在諸如飛機引擎和半導體等關鍵產品增加自主性,其實是做一樣的事。「因此,我不認為中國除了跟西方國家的去風險化戰略共處以外,還有任何其他選項。這會令關係變得複雜,但不至於是世界末日又或熱戰。貿易戰不是真正的戰爭。」

儘管如此,北京明顯認定西方一直以來所做的就是「脫鈎」,即使歐盟提出「去風險化」也未改變看法。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5月初會見訪華的德國外長貝爾博克後,表明中方「對德方、歐方不搞對華脫鈎的表態表示讚賞,但也對歐方聲稱的『去風險(化)』表示關切」,但強調如果是「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那就是在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秦剛不點名指摘美國「發動『新冷戰』……搞陣營對抗,『脫鈎斷鏈』」,稱這才是需要重視的、真正的風險。

到本月G7峰會後,副外長孫衛東更傳召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就G7峰會「炒作涉華議題提出嚴正交涉」,強調美國才是「破壞國際秩序規則、擾亂世界經濟運行的始作俑者和最大風險」。惟垂秀夫在日使館網站發聲明還擊,明言中方如不改變行為,G7繼續提及共同關切「是理所當然的,將來也可能不會變」。

《歐美日理解字眼異同 專家看法不一》

G7峰會結束後,路透社引述日本和法國官員以至西方專家分析,領袖聯合公報的對華措辭經過反覆斟酌,例如強調並非尋求「阻撓中方經濟進步和發展」等表述,而「去風險化(而非脫鈎)」正正反映歐洲和日本對美國迫得中國太緊的關切。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執行主任胡謐空(Mikko Huotari)向路透社表示:「這是G7避免予中方投訴藉口、避免將全球南方推開以至維持G7內部平衡的一次主動嘗試。」

張泊匯指美讓步 王義桅稱美脅迫歐

張泊匯認為,G7峰會聲明用上「去風險化」一詞,顯示那些國家或許迫使美國接受這字眼,以達成聯合公報。他認為北京應寧可要去風險化多於脫鈎,但同時也明白到實際執行上不會有分別。他指美國對華政策不會只限於去風險化,華府肯定會繼續尋求在關鍵和重要領域上脫鈎,如此則G7公報提到去風險化不會改變任何事,「實際上這意味着歐洲和美國會繼續尋求不同對華政策方式,北京對此理應心知肚明」。

惟高敬文相信,歐盟、美國、日本「基本上是」對去風險化的理解一致。他指美國也許想在半導體行業設限上走得更遠,但G7峰會展示了“民主發達國”的高度理解和團結,「烏克蘭戰爭加深這股團結,G7向中國發出強力警告的意願,不止限於台灣,也關乎南海國際規範和貿易常規」。

王義桅則堅持認為去風險化是美國「脅迫」歐洲的結果。他承認相信歐洲在對華關係「去風險化」上也有自身考慮,畢竟歐盟一直強調在中美之間找「第三條道路」,但其經濟相對依賴外部市場,獨立性有限,因此不希望真正對華「脫鈎」,但會尋求降低其脆弱性,令供應鏈多樣化,並利用「自主可控」、「韌性」等詞作表述。但他質疑去風險化實際上專門針對中國,只是美國領導以所謂武力攻台的傳言作為藉口,而尋求跟中國逐漸脫鈎,為最終達到「去中國化」目的作鋪墊和煙幕,形同「溫水煮蛙」。他形容美國「脅迫」盟友對華去風險化,實際上是脫鈎和去中國化。

《「去風險化如走太遠 全球經濟恐碎片化」》

無論如何,至少在表面看來,西方透過強調「去風險化(而非脫鈎)」展示出較溫和態度。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科學系副教授莊嘉穎向本報稱,這字眼某程度上較不排斥和沒那麼嚴厲,或會帶來某種跟中國的交流空間。他相信這個新趨勢也可能令新加坡以至東盟稍為鬆一口氣,畢竟論對於貿易和科技的限制,並非美國及其盟友獨有——中國對私企的「疑似任意行動」,以至是對美光的限制,又或更早之前對Meta(facebook母公司)、Google、亞馬遜和Twitter服務的限制,都令新加坡和許多東盟成員國對供應鏈和商業受擾亂的焦慮有增無減。

然而,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的警告提醒我們,外交術語的「去風險化」仍可能走上其金融術語原意所引申的「矯枉過正」貶義。黃循財上周四在演說上指出,以去風險化目前的雄心和規模看,難以看到去風險化會只限於寥寥數個戰略範疇,而不會影響更廣泛的經濟互動,「如果去風險化走得太遠,它會觸發反作用力和計劃以外的後果。假以時日,我們最終會迎來更碎片化和脫鈎的全球經濟」。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