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生太郎的「備戰論」和中國的對日誤判

8月初,日本《東洋經濟》雜誌刊出特輯,題為「台灣風險」(Taiwan Risk),詳細探討了「台灣有事」對日本各個領域可能的衝擊。台海局勢惡化的可能性,在日本正受到關注!8月7至9日,執政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訪問台灣。這是日台自1972年斷交以來自民黨最高級別的幹部訪問台灣。訪台期間,麻生在出席「凱達格蘭論壇」發表演講時語出驚人,稱日美台要做好「戰鬥的心理準備」(戦う覚悟),引來了北京方面的強烈抗議。麻生「備戰論」的用意到底是什麼?

把當前日本和戰前日本類比欠妥當

對於麻生的備戰論,中國國內的主流分析認為:東京意圖在台灣問題上和中國正面對峙並不惜採取軍事手段,並在軍費和軍事方面做好準備,是岸田政府對中國的戰爭宣示。還有分析認為:自去年修改國家安全戰略後,當前日本的氣氛和二戰前大同小異,意圖重溫軍國主義舊夢,是新的戰前!然而,從日本內部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主觀解讀是否準確?

以上對日解讀主要存在兩大問題。第一是不恰當的歷史類比,二戰前日本奉行軍國主義擴張路線,實施進攻性現實主義戰略(offensive realism),派軍隊大規模入侵亞洲鄰國的領土。如今,日本雖然在後冷戰時代逐步擴充戰力,但由於和平憲法第九條限制以及美國的管控,日本的總體態勢奉行防禦性現實主義路線(defensive realism),戰後極少參加進攻型海外軍事行動,說日本正在邁向新的戰前,把戰前日本和當前日本相提並論,欠說服力!

第二,把2022年日本修改安保戰略和增強軍備歸因與日本歷史上曾展現出的侵略性,亦欠妥當。這樣的解讀忽略了2022年日本制定「安保三文件」的關鍵國際政治背景因素:俄烏戰爭!這場遠在歐洲的戰爭令日本社會和政治菁英突然意識到:大國通過軍事實力改變國境線的做法在二十一世紀重演,世界重回現實主義的叢林邏輯,於是開始思考加強自身並不強大的軍力(在東亞,日本沒有核武,也沒有中程導彈,而中俄朝三國都有),其背後的情緒是:不安、恐懼和害怕。俄烏戰爭成為了日本反思自身國防的一面鏡子,激起了日本作為主權國家對俄國入侵以及被捲入台海衝突的擔憂。

麻生思路建基在「威懾論」意圖避戰

回到台灣,自1996年台海危機以來,日本對台海的關切主要集中在同盟義務和撤僑安排。一旦台灣有事,就將是日本的噩夢。研判日本要在台灣問題上和中國正面對峙和支持台獨的觀點無法解釋以下案例:據2021年4月《日本經濟新聞》披露,美方在2021年日美首腦會談前曾派遣熟悉東亞事務的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訪問東京,要求日本和美國一起合作加強對中國的威懾,並施壓日本希望制定類似美國的《台灣關係法》。然而,這一美方建議被熟悉中方底線的日方(尤其是外務省)拒絕。於是,當年美日首腦聯合聲明以罕見關注台海安全作為妥協方案而出爐。按照日本支持台獨的分析框架,日方當時理應全面迎合美方建議實施涉台立法,那要如何解釋其實際做法?

那麼,目前日本的對台方針的實態究竟是什麼?按照筆者觀察,自去年以來,日本防衛外交菁英正制定應付台灣有事的危機管理預案,打算在可行範圍內滿足美方的要求,但同時在外交上希望台海問題的和平解決。日本的對台政策特徵,更傾向於是不得不捲入情况下的預防性措施,而非具有擴張性的主動軍事挑釁。這也是為什麼麻生在本次講話的前半段首先提及「要致力於不要讓戰事發生在台海」。在日本國內,麻生一直是較為右派的人物,經常失言且有在歷史問題上美化殖民統治的紀錄。但據《產經新聞》8月中報道,隨同麻生赴台的自民黨政調副會長鈴木馨祐證實,麻生的發言是和政府內部各單位磋商後的結果,相信是要麻生扮演過去安倍黑臉的角色,意圖通過展示決心來威懾北京對台動武。按照國際關係學的理論邏輯,威懾(deterrence)是為了通過展示實力和決心(resolve)來提高對手入侵的成本以圖避戰,而不是為了求戰,北京須對此有準確認知!

此外,近期諸多迹象表明日本在政策層面亦不願捲入台海戰事。證據有二:一是據7月16日《華爾街日報》深度報道,日本對介入台海極為慎重,躊躇不前,缺乏和解放軍對陣的勇氣。二是據《日本經濟新聞》8月初報道,7月中旬在於日本戰略論壇舉行的模擬危機管理推演過程中,美方與會者對日方的對應深表不滿,皆因台灣有事後日方需要花費整整兩周來認定事態,拖累美軍行動。

美國國際政治學者傑維斯(Robert Jervis)在其著作中曾提到國家在對外決策時經常出現的錯誤認知現象,例如「認知相符現象」(cognitive consistency)總傾向將新的信息歸入原有的認知框架,導致錯誤的認知在決策層不斷被複製,而「歷史包袱現象」傾向將性質不同的現實事件和歷史事件牽強地聯繫在一起,導致錯誤的歷史類比(historical analogy)。在中日關係的背景下,由於過去的歷史創傷,中國在解讀日本對台政策時往往會將其擺在中日之間的歷史恩怨脈絡中來審視,對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各種動作容易產生疑慮,卻同時無意中忽略了日方對華外交中的細膩平衡之處。中國需要構築着眼於微觀層面的對日分析框架和準確的資料庫,並和日方保持外交和安全溝通,避免在台灣問題上出現對日誤判!

張望

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准教授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