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台生根開茶記 串連港味人情味 港客坐坐或傾訴或思鄉 老闆:圍爐互扶持

【中华】台灣的港式茶餐廳並不少見,單是台北西門町便「總有一間在左近」。近年港式餐飲受落、移居台灣的港人數量增長,賦予異地生根的茶記頑強生命力,在台北市大同區的「九月茶餐廳」,儘管地理位置人流不旺,惟經歷3年疫情卻仍屹立不倒。90後老闆Andy用香港味道,在他鄉串連起了口味與人情味,用自己的方式與故鄉同行。

推開紅色大門,目光所及之處皆是香港:店內整面牆是西洋菜南街的街景,有典型的格仔階磚,還有紅Van特有的車頭膠牌,白底黑字街名牌。店內有一個書架,放着以香港為主題的書籍。設計者兼老闆是29歲戴着眼鏡的小伙子,他來台4年,許久未返港,牆上照片是朋友拍攝的,他說:「有時得閒可以望一望(香港街景)。」

Andy十年前在台灣讀建築學系,畢業後原計劃在香港開茶餐廳,但5年前的社會運動,改變了他的想法,「一來是開業成本高,二來是覺得未來看不透」,於是他在2019年再回到台灣,當時投資移民審批的門檻還未提高,他便開了這家名為「九月」的茶餐廳。一來可以讓他在台生根,二來也解決了「人在異鄉,胃在故鄉」的大難題。

盼做真港味 也稍迎合台人口味

「我覺得飲食文化是最難克服的,來旅遊你會接受滷肉飯、麵羹之類,但我就吃不慣,所以開這間餐廳可以滿足自己,解決了自己的一日三餐。」Andy說,店內一些材料例如黃檸檬還是經由香港進口,做到真正的港人港味。

既是港式茶餐廳,自然少不了叉燒滑蛋碟頭飯、公仔麵等快餐,以及經典小食如菠蘿油、西多士、咖喱魚蛋等。但也要稍微迎合當地人的口味。開業之初,他發現台灣人並不喜歡港人吃慣偏硬身的米,「他們喜歡不太硬、較圓的,所以試過好多種米,最後選了壽司米,港人和台灣人兩邊都能接受」。在濃度方面,台灣人偏好健康無糖,港人吃慣重口味,「這些也要微調,不要太油、太鹹、太甜」。

經營4年有多,Andy稱茶餐廳的經營狀况尚算穩定,店內十多張枱,「周末有時(客人)都要在出面排隊」。他認為了解當地文化相當重要,店內的菜單也曾調整多次。例如除了賣經典茶餐廳美食,店內還提供燒賣、鳳爪等港式點心,這原來與台灣人的生活節奏不無關係。

「本身沒打算放入菜單,但台灣人對香港的印象就是點心,我又想間中食下點心。」Andy表示,如果只賣碟頭飯,好難做到香港的翻枱量,「香港生活節奏快,好多食客坐下、吃完、埋單,好快走。但在台灣不一樣,這裏吃完還會hea一hea吹水,一坐就是半天,有點像香港的茶樓」。三五知己相約吹水,點一個碟頭飯再來件鳳爪,便一次過滿足兩個願望。

留台港客訴說移民徬徨 辦活動彼此連結

現時「九月」以台灣客人為主,也有許多香港客人。一些留台港人會向Andy傾訴移民的徬徨與擔心,何時拿到台灣身分證、萬一無法拿到又如何、是否應準備Plan B等等,你來我往成了朋友。

像這種離鄉背井、仍未生根的港人很多,Andy在店內辦過一些放映活動、音樂會,包括讓學生學習打理店舖生意的「一日店長」活動,讓他們彼此連結、成長。後來活動範圍也漸漸擴大到了台灣人,前年在台中辦的市集,參與者就包括了台灣人和原住民。

不僅如此,新冠疫情期間,附近的醫院因「三級警戒」無法叫到便當,他自發製作免費餐點給醫護,初心是想回饋台灣社會,做好在台港人的形象。這一做便做了3個月,醫院的感謝狀,至今還貼在收銀台旁邊的牆上。

思鄉情重吃港味落淚 開地圖街景看變化

雖說「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但鄉愁難棄。在通關後,好些已移居外國的舊客人,來台也會特意來「九月」坐坐,一嘗思鄉之味。

「有些人可能太久沒吃過(香港味道),真的感觸落淚,我都會安慰下他們,『請你食多件咖喱魚蛋啦』咁。」Andy說,「他們不再回去了,可能會想像,香港到底變成了什麼樣子?什麼時候可以回去?那種回憶和思鄉的情感是很重的,當你吃到小時候的味道,會很感觸的。」Andy戲稱自己算幸運,「因為我每日都食到」。

「其實我有個方法,就是開Google地圖看看香港的街景,無聊的夜晚就開來看看,那些街道變成怎樣,當逛了街。」沒有回港過年打算的Andy笑笑說,「不算好心酸,幾分鐘望一望,又不用買機票」。

現在,有朋友每月飛來台灣找他,還有人寄賣自己的創作、有人留下了香港的書籍,以及他們帶不走的記憶,這好像成了一個離散港人寄託思鄉愁緒的聚腳點。Andy卻不太認可,「在台灣,一間店舖只要有香港人,通常都聚到人,其他地方例如淡水、林口一樣如此。我會說是連着大家的心,圍爐,互相扶持」。

圖- 店內牆面用上西洋菜南街街景,不回港過年的Andy說,有空可望望香港街景。(受訪者提供)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