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批准16種昆蟲上市供食用 包括蟋蟀蠶蛹蚱蜢 餐廳即推菜色

【今日点击】新加坡食品局已評估確定16種昆蟲可安全食用,即日起業界可在本地進口、製造和出售這些昆蟲食品,預計公眾不久後便可吃到買到。這個計劃的落實,比預期時間遲了約一年。

除了蟋蟀、蠶蛹、蚱蜢等16種昆蟲,不在這清單上的昆蟲屬食品須另外進行評估。

新加坡食品局是在2022年10月5日至12月4日,針對昆蟲食品展開公共諮詢,探討如何監管業者在本地飼養或進口可食用昆蟲。當局原計劃在2023年下半年批准昆蟲食品在本地面市,後推遲至今年上半年,不過確定面市和監管細節所需時間比預估的更多。

經兩次延後,食品局在星期一(7月8日)宣布從即日起,允許業者進口、製造和出售有關的昆蟲食品,消費者將有更多食品選擇。

進口或養殖昆蟲以供人或牲畜食用的業者,必須滿足食品局的標準。例如,業界須證明進口的昆蟲是在嚴格的食物安全監管下養殖,並非野生採收。此外,昆蟲的養殖基質也不能含有病原體或有害污染物。

至於進口和出售昆蟲加工食品的業界,須確保產品可安全食用,並符合新加坡的食品條例。與其他食品一樣,昆蟲食品也須接受食品安全檢測,不達標就禁售。

出售預包裝昆蟲食品的業者也須在產品包裝上註明內含的昆蟲成分,協助消費者做出明智的決定。

業者如果對食品成分有誤導性陳述,可能抵觸食品銷售法令;一旦罪成,初犯者可罰款最高5000新加坡元(約2.9萬港元),重犯者可罰最高1萬新加坡元(約5.8萬港元),或監禁最長三個月,或兩者兼施。

聯合國糧農組織:食用昆蟲有1900多種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近年來力推商業化昆蟲養殖,以供人們食用或作為牲畜飼料,引起不少商業興趣。糧農組織統計,可食用的昆蟲多達1900多種。

有關研究指出,昆蟲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纖維和礦物質,養殖所用的土地和水,以及排放的温室氣體也比飼養牛豬等傳統牲口少。

食品局密切關注食品生產與創新的發展,近年也收到關於進口昆蟲供人食用或作為飼料的詢問。

當局指出,儘管食用昆蟲在本地仍是相當新的概念,在亞洲一些國家卻已是很久的傳統。例如,韓國有人食用蠶蛹,泰國有人吃蟋蟀等。

食品局參考了歐盟以及澳洲、新西蘭、韓國和泰國等地的做法,在完成全面科學評估後判定,一些已有食用記錄的昆蟲種類可作為食物。

食品局重申,當局重視食物安全,並制定了完善的框架,確保進口或在本地養殖的昆蟲都可安全食用。

南洋理工大學食品科技計劃主任陳維寧教授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批准昆蟲食品上架將擴展本地的食物來源。「在理想的情況下,食用昆蟲應在本地養殖,以確保供應鏈的韌性,同時可以更好地監管養殖條件與安全。」

陳維寧也是未來食品安全中心總監。他說,食品局兩次延後批准有關計劃,應是為了用更多時間考慮食品安全、潛在的食物過敏問題,以及公眾的接受度等。「在一些有吃昆蟲習慣的國家,這些昆蟲多數是在野生捕捉的,而新加坡要做的,是在受控的環境中養殖昆蟲。」

儘管食物來源多元化有助加強新加坡的糧食保障,但陳維寧認為,食用昆蟲是新興食物,數量相對於傳統蛋白質來源也較少;因此,昆蟲食品是否可助新加坡達到「30·30」的糧供願景,還取決於昆蟲食品的推動速度和成效。

新加坡在2019年定下「30·30願景」,要爭取在2030年前將本地農業生產力提高到可滿足國人30%的營養需求。

圖為新加坡餐館螃蟹之家推出的昆蟲食品菜色(FB@螃蟹之家 House of Seafood at Punggol)

螃蟹之家提供30道昆蟲菜色

新加坡餐館螃蟹之家即日起在榜鵝店銷售昆蟲食品。總裁黃泯萊說,16種獲准售賣的昆蟲中,他們會用其中五種,包括蠶蛹和蟋蟀,提供30道菜色。

「食品局的消息一出,我的電話就響個不停。從下午兩點多到傍晚六點,我已接到10多通顧客的電話,詢問我們的昆蟲食品,想要來試試。」

(联合早报)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