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球首艘自航式(依靠自身動力航行)水體自然交換型深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昨日在廣東江門下水,整船養殖空間近8萬立方米(約32個標準游泳池),可年產5000噸魚,堪稱養殖航母。
央視新聞報道,「灣區伶仃」號深海養殖工船規模宏大,總長155.8米,最大吃水深度20米,重量超過一萬噸。與一般漁船不同的是,「灣區伶仃」號水下部分並非封閉結構,而是由15根方形立柱,拼砌成一個「水下宮殿」。通過掛設魚網,隔出12個獨立的養殖艙室,創新性的開放結構讓自然海水自由流通,形成接近天然的魚類生長環境。還可同時開展多種魚苗養殖,極大地豐富養殖類型。
猶如超巨大養殖魚排的「灣區伶仃」號,整船擁有近8萬立方米的廣闊游動空間,提升魚苗活力和魚肉品質;年產5000噸魚,相當於陸地5000畝魚塘產量,主要供應大灣區。
採全電推進系統舵槳 航向合適地
「灣區伶仃」號採用全電推進系統,擁有20千瓦風力發電系統,能夠滿足靜態養殖時用電需求。該船擁有兩台3600千瓦的舵槳機,3.8米直徑槳葉能夠讓「灣區伶仃」號遨遊海域,一次航行可達2000海里。船上搭載高精度GPS、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可即時報告航行水域的位置,為養殖人員作提醒。
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總經理黃紅宇表示,「灣區伶仃」號在「游弋」模式下,能夠依據即時海洋環境數據和魚群分佈情况,通過驅動螺旋槳運轉,靈活調整航速、航向,找到適合養殖魚群生長水域。「灣區伶仃」號還在各個養殖艙室內安裝多個感測器和自動餵食系統,當局部海域水溫異常或水質污染,船體可自動升高養殖艙室,減少水阻力,快速航行到理想水域,確保養殖魚群安全。
在靜態養殖期間,「灣區伶仃」號還具備海上休閒功能,為遊客提供垂釣、主題食宿等服務。據介紹,該船未來主要在珠海萬山群島海域作業,專注於養殖金鯧魚、章紅魚、紅瓜子斑魚等海產。因應附近海域颱風頻發,「灣區伶仃」號選用了重量更輕、質量更優的高強鋼作為建造主材料,可以抵禦12級颱風。
可抵禦12級颱風 具海上休閒功能
內地近年推動科技養漁,早前在大嶼山南邊約8.5公里放置全球首台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台「澎湖」號,利用波浪能及太陽能發電,實現零碳排放、能源自給,利用1.5萬立方米的網箱放養鮸魚,並向香港市場出售。
(明报)
圖 – 「灣區伶仃」號長155.8米、寬44米、深24米,水下部分有12個與海水自然流通的獨立養殖艙。該船可依據實際海洋環境,驅動螺旋槳(左下)運轉,找到適合養殖魚群的水域,猶如可移動的巨大魚排。(央視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