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上穆斯林「談判的藝術」有何獨特之處?

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隨着俄烏戰爭、紅海危機、以伊衝突等國際地緣政治事件持續發酵,「一帶一路」尤其是古老的陸上絲綢之路的作用越發凸顯,成為中國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的戰略抓手。不同於大西洋貿易和太平洋貿易,陸上絲綢之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交易談判的傳統與規則。

古老的陸上絲綢之路從唐宋以後就逐漸發展成為世界上主要的伊斯蘭文化區域,涉及到多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和地區。國內從陝西至新疆沿途各省區是中國各族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區,國外從中亞五國到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沙特、土耳其等伊斯蘭國家,是全球穆斯林分佈最廣的地區之一。

即便在現代,這條世界貿易大通道上的一切交易都體現了古老的絲綢之路傳統。其中,「巴扎」是這個文化區域最重要,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交易方式。中世紀在穆斯林中流傳着一句話:城市有兩個焦點,星期五的清真寺和「巴扎」。

「巴扎」(Bazar或Bazzar)一詞由來已久,起源於古波斯語,意為「集市」。現在能夠查到的最早出現的「巴扎」一詞的維吾爾文獻,是成書於公元15世紀左右的、維漢文合璧的《高昌雜字》,在這本書的《地理門》中收有「巴扎」一詞,譯音作「把撒兒」。

2025年3月,伊朗德黑蘭的大巴扎。(Getty)

而漢文史料中首次準確記載「巴扎」,出現在元代劉郁的《西使記》。書中寫到,壬子歲(公元1252年),旭烈兀奉皇帝之命,統率軍隊西征,在路上看見回紇人在「巴咱爾」貿易的情形,百姓聚集,場面熱鬧。

因此,至少從元代起,伊斯蘭文化區域的民族就開始用「巴扎」來稱集市。而西方語言也存在這個異國情調的詞彙,專指東方那種熱鬧的市集,這些街道往往有頂棚遮掩,街道兩旁有許多小的攤頭和店鋪。

在這些伊斯蘭文化區域有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巴扎,尤其有很多享譽全球的「大巴扎」。目前,在中國的新疆、西藏等維吾爾族地區,「巴扎」歷史悠久,與其歷史、社會、生活有着極為密切的聯繫。比如,喀什的巴扎,據說早在貨幣出現前就存在,具有絲綢之路上貿易的傳統遺風。還有新疆國際大巴扎,以土黃色為主色調,融合了希臘、古羅馬、西亞和中亞的建築因素,銷售從精美的手工藝品到特色的服飾。

在中亞地區,也是大量的巴扎。在烏茲別克,塔什干的瓊蘇大巴扎自13世紀就已存在,有着巨型圓頂。在吉爾吉斯,奧什巴扎作為國家最大集市之一,依山傍水而建,售賣從本地生產的酸奶、蜂蜜到手工編織的地毯。在塔吉克,杜尚別大巴扎是最有名的,以色彩斑斕的商品和濃郁的市集氛圍著稱。在哈薩克,阿拉木圖附近的綠巴扎則吸引着整個地區的批發商。

在伊朗,大不里士大巴扎位於北部,是全球最大的室內「巴扎」,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彙集藏紅花、波斯地毯等手工製品,銅器鍛造與細密畫等傳統工藝至今活躍。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大巴扎距今550多年歷史,銷售各種各樣的商品,從地毯到黃金,從布匹到香料,應有盡有。

如今,巴扎作為一種貿易與交易模式早已被世界各地所廣泛接受,形成自己鮮明的特點。一是空間的開放性。巴扎是物資交換、社會交往、文化交融的重要場所,是開放的公共空間;二是人群的聚集性。每逢集日,巴扎上就會聚集各類人群,農牧民是傳統巴扎的主要人群;三是物產的豐富性。巴扎商品種類繁多,是商品的集散地和中轉站;四是時間的特定性。巴扎的開放時間多按星期排列,一周之中的任何一天都有可能成為巴扎日。

逛巴扎成了當地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巴扎的商品都沒有價簽,「討價還價」成了他們的一個重要傳統,這種交易方式的存在,與巴扎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有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亞國家大型市場僅有15%的商家貼上價簽。即便買個1.6元的饢,人們也得討價還價。在「一帶一路」國家尤其是中亞、阿拉伯國家裏面,談判能力關乎生存,更是從小培養的「藝術」和社交互動,買賣雙方通過它建立關係、展示智慧和幽默。

相反,不討價還價則有可能被視為侮辱賣家,因為這違反了東方貿易的「禮儀規則」。在某一交易場合,賣家通常會故意開出高價,期待買家砍價;如果直接支付原價,賣家可能會覺得買家不尊重交易過程或不夠精明。

在具體價錢上,賣家沒有類似漢族地區的高低限,更多地是依靠彼此共識的環境條件來判斷,或者說更多依賴買賣商品在巴扎中的一般成交實價來判斷。《古蘭經》對此有明確規定:「真主准許買賣,而禁止暴利。」不過,過度討價還價還可能會損害聲譽。例如,將價格砍到低於成本價是不禮貌的,所以交易過程中,可以直接詢問「本錢」或是成本多大,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給出利潤。

當然,不同地區討價還價風格略有各異。塔吉克賣家較温和,首次還價後常主動讓步;烏茲別克人喜歡長時間交談,在慢慢熟絡中一點點降價;哈薩克綠巴扎的賣家則更嚴格,若覺得買家不是真心購買,可能會直接結束對話。在這個過程中,不熟悉內部規則的人,容易產生不必要的爭執。

此外,討價還價的方式豐富多樣。以新疆為例,除了常見的口頭報價、還價外,還有獨特的「袖中議價」。買賣雙方或在袖管中握着手,或直接握手用手指報出買賣的價格,整個過程無聲無息,雙方全神貫注地變換手指,直到達成交易,在習俗上這被稱為「袖裏吞金」。

在維吾爾以及阿拉伯文化中,尤其在中東和北非的商業、外交和日常交易中,討價還價(haggling)被視為一種核心規範和藝術形式。他們傾向於將大多數事物視為可談判或可交易的。這源於歷史上的貿易傳統(如蘇克市場)和伊斯蘭文化影響,注重協商,強調靈活性、關係建立和互惠。

注意,討價還價也不是絕對的「一切」。如涉及榮譽(面子)、宗教或家庭的核心價值通常不可交易,但其他的一切事情,往往都會涉及到討價還價。在加沙,以色列人在反覆談判中,打擊的就是哈馬斯的榮譽文化,這是理解加沙問題的一個關鍵之處。

因此,了解與熟悉古老的陸上絲綢之路上的「討價還價」,是中國與穆斯林文化區域的國家或地區建立良好的商貿與外交關係的必要前提,否則就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主義,自以為自己熟悉的交易方式,就是世界唯一交易方式,實際上「一帶一路」、中亞以及阿拉伯國家的交易方式才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交易方式。這種基於榮譽、信任、耐心和尊重的交易方式已經存在數千年的時間。

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

最終分析結論:

在維吾爾以及阿拉伯文化中,尤其在中東和北非的商業、外交和日常交易中,討價還價被視為一種核心規範和藝術形式。他們傾向於將絕大多數事物視為可談判或可交易的。這源於歷史上的貿易傳統和伊斯蘭文化影響,注重協商,強調靈活性、關係建立和互惠。不過要注意的是,討價還價也不是絕對的「一切」,如涉及榮譽、宗教或家庭的核心價值通常不可交易。

(安邦智库)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