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關稅收入不足彌補「大而美」財赤

【政局】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7月表示,美國現在每月徵收近300億美元關稅,有助於填補美國財政赤字。不過若將美國6月增加的210億關稅收入乘以10年,不足以彌補統特朗普的「大而美」減稅及開支法案的10年成本,更遑論填補這10年的聯邦赤字。再者,美國雖與多國達成口頭貿易協議,但已有迹象顯示,歐盟及日本等政府無法保證能兌現其私人企業投資美國的承諾,且協議其他重要條款也各有解讀。

在8月1日前,美國對所有國家的關稅均為10%基準稅率,還對鋼鐵等部分產品徵收額外關稅。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預算模型的追蹤數據顯示,截至7月11日,聯邦政府今年已徵收約1000億美元關稅,遠多於2024年同期的不到480億美元關稅收入。若從月度看,美國財政部公布6月關稅收入為270億美元,而一年前這數字僅為60億美元,即特朗普的貿易政策,令聯邦政府單月關稅收入增加210億美元。

若聯邦政府以2025年6月新增關稅收入水平計算,持續10年累計將獲2.52萬億美元。這不僅無法填補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計「大而美」法案未來10年增加3.4萬億美元財赤,也無法填補預計未來10年累計近21.8萬億美元赤字。

細節含糊 歐盟達標近不可能

美國近幾周達成的貿易協議內容細節含糊,且缺乏書面文件,引發外界質疑特朗普在降低外國貿易壁壘或為美企引入外資上,到底取得多少實質成果。例如,特朗普周日在蘇格蘭公布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時,曾表示歐洲將對美國商品降至零關稅,但歐盟隨後澄清,這僅適用於部分產品,如商用飛機及其零件,至於工業和農產品的關稅,雙方仍在協商。特朗普周日還聲稱歐盟將購買「大量」價值「數千億」美元的美國武器,但歐洲官員周一澄清,未就軍火採購達成任何具體協議,有歐盟高層官員表示,軍備採購並非歐盟委員會職權範圍。另一歐盟委員會官員亦坦承,歐盟承諾未來對美投資增加6000億美元,是「建基於私人企業的意向」,布魯塞爾無權強制。專家更指出,歐盟成員國幾乎不可能實現購買7500億美元美國能源的目標(這是美歐協議重要部分),因若要達標,意味歐盟需要將其從美國的進口能源量增至去年的3倍,同時要求美企把其全球能源供應幾乎全部轉向歐盟市場。

日投資承諾與美各自解讀

日本在貿協中承諾向美投資5500億美元,也引起類似疑問。白宮官員稱,這實際上是一個由日本出資的投資工具,用於支持美國重要領域的投資。不過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日前表示,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計劃中,只會有1%至2%是實際投資,其餘大部分將是日本政府支持的金融機構所提供的貸款和貸款擔保。若該協議日後以書面形式落實,仍須獲得日本國會批准,由於打着「日本人優先」旗號的極右政黨參政黨7月在參議院選舉中議席大增,該協議能否過關仍存變數。

專家:高關稅令提振製造業受挫

許多經濟學家預計,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將導致進口商及消費者支付更高價格,料將拖慢經濟增長,並在一定程度上令特朗普提振製造業的努力受挫。近幾周,通用汽車、大眾等車廠已報告因為關稅造成逾10億美元損失。

專家指出,高關稅對經濟的全面影響需6至18個月後才會顯現,2018年特朗普1.0時的中美貿易戰,直至翌年製造業才出現疲弱迹象。許多經濟學家也認為,長遠而言,特朗普關稅政府難以縮減美國的整體貿易逆差,因逆差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經濟結構性失衡—即全國支出長期超過國內生產—而非其他國家對美的不公平貿易行為。

(紐約時報/Politico/半島電視台)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