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点击】中國物理學家、首兩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之一的楊振寧,昨日在北京病逝,享年103歲。楊在物理領域成就斐然,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定律,奪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震撼世界;此前提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更成為現代粒子物理學基石。他一生心繫家國,晚年回歸清華大學任教,放棄美國國籍,畢生智慧奉獻故土,一生始於清華,歸於清華。
清華:最偉大物理學家之一
新華社:功在世界心懷家國
清華大學官網昨轉為黑白色調,並發文深切哀悼楊振寧逝世,稱楊是20世紀最偉大物理學家之一,為現代物理學發展作出卓越貢獻。新華社昨亦發表長文,稱楊振寧的百歲人生見證中國從深重的民族危機、到奮力拼搏發展強盛的不屈歷程,也書寫了功在世界、心懷家國的雋永篇章。
外甥:聞住院數月 曾斷聯絡
楊振寧近年甚少公開露面,參與學術活動亦多採用視像。其外甥、香港畫家沈平昨向本報稱,據他所知,楊此前曾住院數月,基本上是其妻翁帆負責照顧。去年沈平的母親無法用手機聯絡楊,只好透過清華大學寄信,當時還收過回信,「雖然沒有電話頻繁聯繫,總感覺(楊)身體差」。
楊振寧在物理領域的成就聞名於世,最廣為人知的,是1957年因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定律,雙雙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1954年,楊與另一物理學家Robert Mills合作發表「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成為現代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重要基石。
赴美留學師從「氫彈之父」
獲奧本海默賞識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自幼顯露數學天賦,1929年隨父楊武之遷入清華,度過8年少年時光;抗日戰爭時期輾轉到了昆明,於西南聯合大學完成大學學業,1942年轉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學習。楊於1945年作為「庚款興學」留美考試物理專業唯一錄取者赴美,師從「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1949年,楊毛遂自薦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並受到科學家奧本海默的賞識,成為終身聘員。
雖然身居海外數十載,楊振寧始終心繫中國。1957年,他在獲頒諾貝爾獎的致辭中說:「我是中國和西方文化的共同產物,一方面為我的血統和背景自豪,另方面將我的工作奉獻給起源於西方的現代科學。」1970年代初,中美關係剛現「解凍」迹象,他即回國訪問,成為「架設中美學術交流橋樑第一人」。
「架設中美學術交流橋樑第一人」
楊積極推動中美物理學界交流,1980年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起「對華教育交流委員會」,資助近百名中國學者赴美深造。80年代中期,他應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6年,他參與籌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1999年全職回歸清華大學任教,在80多歲高齡下堅持為大一新生講授「普通物理」課程。2015年他放棄美國國籍,回歸中國國籍。2021年,他將超過2000件圖書、文章手稿和藝術品捐贈清華大學。
楊振寧有過兩段婚姻,首任妻子杜致禮2003年離世;翌年,當時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結婚,一直相伴。
清華生嘆「時代傳奇落幕」
楊振寧曾將自己的一生比喻為「一個圓」:從清華園出發,歷經世界的廣闊舞台,最終又歸根於清華園。該校昨設弔唁處,供公眾緬懷這名科學巨匠。有清華學子說,雖未親聆其課,但深感「一個時代的傳奇落幕了」。在楊合肥市三河鎮的舊居,有市民自發前往獻花,寄託哀思。
圖 – 圖為1957年諾貝爾獎頒獎現場。楊振寧(前排左一)與李政道(前排左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憑此理論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