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大會開幕 聚焦《巴黎協定》10年成果 美國拒派高官赴會 中國能否填補領導空缺惹關注

【今日点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周一(10日)起一連12日在巴西北部城市貝倫舉行,今屆焦點是檢視2015年《巴黎協定》實施10年以來的成果。在碳排大國美國變相杯葛下,外界關注中國能否填補空缺,引領全球氣候倡議行動。德國之聲上周五引述專家指,倘若西方低估中國在綠能科技領域的領先進展,或錯失主導權,惟《日經亞洲》主張,中國儘管在太陽能板和風力發電機等潔淨能源技術出口方面領先全球,但在制定全球氣候政策議程上仍未擁有主導地位。

白宮上月表明不會派高官出席COP30,理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會為了追求那些含糊不清、令其他國家陷入困境的氣候目標,犧牲我們國家的經濟及國家安全」。惟COP30與會各方仍擔心特朗普仍可能在場外「興風作浪」——特朗普上月才批評全球航運碳稅「騙局」,華府更威脅對其他支持國際海事組織「淨零框架」碳定價機制的國家實施限制簽證及港口徵費等制裁,最終迫使協議至少推遲一年表決。

華綠能技術出口擴張 全球南方受惠

隨着美國對綠色轉型的支持減弱,亞洲多個發展中國家日益依賴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技術。中國近年積極發展並出口綠能技術,在具龐大潛力的「全球南方」市場,中國太陽能板出口量近兩年倍增——像非洲去年便增長六成。能源智庫Ember估算,中國今年頭9個月向東盟11國出口的太陽能板總值約16億美元(約124.8億港元),比去年同期增長近四成。《日經亞洲》上周五報道,菲律賓、印尼、老撾等多個東南亞國家跟中國企業合作或利用中國技術,推進大規模的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等綠能項目。

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分析員朱努索娃表示,中國通過投資電動車、太陽能板、電池和水電,以及將供應鏈近岸化,鞏固其經濟影響力,制定綠色技術標準等。

外界關注中國能否引領全球氣候倡議行動。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能源與社會中心資深研究員施龍指出,中國在外交場合的氣候談判上,未必會主動發言或主導議程,但中方大力推動實用的再生能源科技,以此促進低碳發展。

製造能力高未必代表可當全球領袖

儘管中國在供應鏈優勢明顯,但《日經亞洲》引述專家指出,單靠製造能力並不足以成為全球氣候行動領袖。Ember智庫高級能源分析師楊木易認為,推動全球氣候目標需要更完善的治理架構,單靠中國一國之力難以主導全球議程。美商亞洲集團高層舒赫-佩奇直言:「做世界工廠,跟領導多邊氣候行動是兩回事。」

(德國之聲/日經亞洲/美國廣播公司/經濟學人)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