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美】中國學者單偉健撰文指,中國是世界製造業領導者,但研究大多聲稱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力遠低於美國,背後源於研究方法的缺陷。文章指出在可以用實物量衡量的行業中,中國工人實際產出是美國工人2至3倍。
單偉建為資深投資人兼學者,是香港私募基金太盟集團(PAG Group)行政總裁,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教授,也擔任過世界銀行投資官員。他的文章《揭開中國生產力悖論》(Unraveling China’s Productivity Paradox)11月6日刊登於Gavekal金融研究服務公司網站。
文章指出中國是世界製造業的領導者,例如在造船、電動車、鋰電池、商用無人機和太陽能板等領域都貢獻高達3分之2實體產出,但幾乎現有研究都聲稱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力遠低於美國,因何中國製造業在全球具有競爭力,生產力卻不高?他指根源在於研究方法的缺陷。
作者解釋,缺陷包括未能區分原始設計製造商(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s,即ODM)和原始設備製造商(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s,即OEM),ODM例子有蘋果、英偉達,ODM廠商可以不僱用任何生產工人,價值來自產品設計和採購管理,OEM則有富士康、台積電等,專注於實體生產。
他指出,富士康、台積電都是世上效率最高、生產力最強的製造商之一,但傳統的增加價值衡量勞動生產力的方法,將ODM、OEM混為一談,得出矛盾結論,即效率最高的製造商反而勞動生產率低。
另一缺陷是沒有充分考慮兩國之間顯著的價格差異,相同產品在不同國家的價格差異巨大,若無充分考慮價格、購買力差異,增加價值方法或無法反映真實生產力。
中國工人實際產出是美國工人2至3倍
他指,在可以用實物量衡量的行業中,中國工人實際產出是美國工人2至3倍,但若果以名義增加價值來衡量,由於價格、購買力差異,中國優勢縮小到約20%,文章稱,若然衡量方法得當,中國不止在製造業產出方面,就連在製造業生產力方面,也確實是全球領導者。
作者指,為更準確地評估製造業的真實勞動生產力,需要進行同類比較,即OEM應與同一行業的OEM比較,並且需要衡量人均實物產出。
文章檢視5個在美國、中國均有關鍵生產商且有實體產出資料的行業,包括造船、綜合鋼鐵廠、電動車、太陽能光電模組和水泥。
中國製造業生產力是美國的兩倍
中美生產力比率 (中國/美國),基於增加值與實物產出,2024年
| 行業 | 實物產出 單位 |
每名工人 增加值 |
每名工人 實物產出 |
平均 工資 |
|---|---|---|---|---|
| 造船 | 載重噸 | 1.29 | 2.85 | 0.17 |
| 鋼鐵 | 公噸 | 1.20 | 3.25 | 0.16 |
| 電動車 | 輛 | 2.09 | 2.37 | 0.17 |
| 光伏組件 | 瓦 | 1.03 | 2.06 | 0.21 |
| 水泥 | 噸 | 0.28 | 1.09 | 0.22 |
| 五大行業中位數 | – | 1.20 | 2.37 | 0.17 |
他指出,在所有產業中,中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力(以人均實物產出計算)均高於美國,平均是近2.4倍。若以名目增加價值計算,中國優勢則縮小至平均1.2倍,只有水泥業是個例外,中國人均實物產出略高於美國,原因是價格差異龐大。
文章指出,中國更高的勞動生產力並未轉化為比美國更高的工資,美國工人的薪水是中國工人的5到6倍,以特斯拉(Tesla)為例,其上海員工生產力是美國員工的2倍,但以美元名義計算,工資卻只有美國員工的17%到18%。
作者進一步指,美國推行的再工業化政策,例如施壓蘋果在國內組裝iPhone,是逆勢而行,不太可能成功,且若這些政策實施,將降低國民收入。
文章稱,中國的願景著重於製造業優勢,至於美國的再工業化只有著眼於高端、高附加價值的製造業,才能在長期內取得成功,而這類製造業無需貿易保護,全球化將使兩國都能發揮各自的相對優勢。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