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潔:里約奧運會上,“蕞爾小邦”英國為何金牌超越“泱泱大國”中國?綜合國力的升降,不必用獎牌榜來書寫。
英國華裔自由撰稿人朱潔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
我在倫敦市中心上班。這兩天早晨,每當踏入辦公室時,英國同事們就會笑眯眯地說:
“你看,我們英國隊在奧運獎牌榜上,還是領先中國隊哦!”
我只好回以英式冷諷:
“恭喜!這簡直史無前例,你們看起來驚喜又得意哦。”
的確,英國隊在里約奧運會上表現出色。作為一個疆域和人口相對有限的島國,能在國際賽事中比肩、甚至超越“泱泱大國”中國,的確讓世界各國觀眾感到意外。而中國從漢城到倫敦奧運會上,非本土作戰的奧運金牌一路攀升,卻在里約從金牌榜上跌至第三,讓許多中國觀眾心裡很不習慣。為什麽奧運獎牌榜上,會有這樣的進退呢?
“東道主紅利”
奧運會一直有“東道主紅利”現象。承辦奧運,使一個國家獲得全球矚目,是提升軟實力的大好時機。東道主們希望在好不容易爭取到的主場中有所突破,於是精心遴選有獲勝機會的項目,從申辦成功後即開始突擊。超乎尋常的準備,能大幅度提高一個國家的競技水準。通常,東道主不僅當屆賽事表現出色,還會在下一屆比賽中繼續維持較高水平。一批獲得深度投入的運動員,競技能力和臨場狀態在主場時達到巔峰,而在四年後的下一屆,仍會保有較高的實力,並有之前主場時獲得的自信和經驗值護身。
英國是上屆倫敦奧運舉辦國。申辦倫敦奧運成功後,英國制定了明確的獎牌目標——金牌數量增加三分之一、超越體育大國俄羅斯。令英國人也沒想到的是,在四年後的里約奧運會上,英國在金牌總數上甚至一度超越了中國,這也許可視為仍在紅利期內的慣性使然。同樣的,中國在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會時以51金奪得榜首,2012年在倫敦奧運會,依然吃著北京奧運時的“老本”,勇奪38金,名列第二。里約奧運會上,許多八年前為中國摘金奪銀的老將仍在拼殺,但他們已走出紅利期,過了最佳賽齡,成為強弩之末。競技場本來就是“不許人間見白頭”的地方,走到職業生涯盡頭的老將與正當年的壯士狹路相逢,容易落在下風。
資金投入
成功舉辦主場奧運後,本國觀眾與媒體對競技運動的關註方興未艾,民眾體育意識上升,競技人口增加,為國家體育的長遠發展提供了人才儲備。來自人民的熱情,也為政府繼續大規模栽培競技體育事業提供了輿論環境的豐沃水土。
英國在里約奧運周期的體育投入已高達3.87億英鎊。在2015年2月時,奧運會項目就已投入2.74億英鎊,超過倫敦奧運周期。2016年7月,英國體協公佈了里約奧運會的目標——47至79枚奧運會獎牌。這一雄心背後,蘊藏著源源不斷的金錢投資。
英國體協從英國文化傳媒體育部、國家彩票中心等處得到預算,分配至國家運籌的運動和研究機構,塑造“世界級項目”,最終花費在奧運運動選手身上。投資說明中,英國體協並不遮掩:每一筆投資都要用在刀刃上、功用主義地最大化斬獲獎牌的幾率。他們將大量資金集中在最有機會獲勝的項目和人員上,而非均攤,並不斷評估各項運動的進步而調整資金分配。里約奧運準備周期中,英國自行車隊獲得3026萬英鎊、賽艇2550萬英鎊、皮劃艇2004萬英鎊,而例如籃球、排球等在主場中處於劣勢的項目,則鮮有補貼。加大總資金投入、加強專業培養雙管齊下,讓英國隊不斷優勝劣汰、揚長避短。
而中國正處於體育改革的關鍵期,原本為北京奧運準備的一套舉國體制,因為高投入、低產出,漸漸不再適用。同時,民眾關註度也遠不如前。北京奧運會在西方陷入金融危機低谷的2008年,是象徵著中國崛起的燦爛火把、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激烈火花,一定程度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並不可能每隔四年就重新點燃一次。
另一種體育精神
中國奧運會東道主紅利減退、政府投入減少、民眾關註降低,而英國則恰恰相反——在這種情況下,獎牌榜上名次更改似乎可以說得通。
當然,時隔八年,中國觀眾對體育精神的理解已經更全面,祖國在國際舞臺上的位置已不需要用金牌打地基,運動員的閃光人格也比胸前金燦燦的獎牌更吸引人的註意力。往屆比賽中對李寧、劉翔的責難,與本屆對傅園慧等並未摘得金牌的新星的認可,產生鮮明對比,展現出意識上的進步。
“去金牌化”的輿論趨勢開始挑戰與“唯金牌論”,這是一種新境界。盡管中國在獎牌榜上或許要退一席,卻並非完全是件令人嗟嘆的事。中國與西方一些成熟國家綜合實力上的差距正不斷減小,這是不需要、也不能夠用一張獎牌排名榜來書寫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