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青年新政立法会议员梁颂恒及游蕙祯昨于立法会以英文宣誓时,刻意把「中国」的英文「China」读成「支那」,惹来建制派猛烈批评。
源于印度 经佛教交流传日
资料显示,「支那」一词在日本侵华时期,被日军广泛使用于中国人身上,而当时日本人对于「支那」大多是负面批评,导致「支那」一词逐渐被附加了愚昧、劣等的负面意思,故此华人社会普遍认为「支那」一词具侮辱性。
「支那」一词源于印度,原为古代佛教经典对中国晋代的称呼,后来经佛教交流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民间对中国的普遍非正式称呼。直至日本侵华战争,因中日两国为敌国,「支那」始带有贬义。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日本政府终接受中华民国政府要求,向全国发出「关于迴避使用支那称呼之事宜」通告,此后「支那」一词逐渐在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书及报刊杂志消失。
{支那}维基百科解释:
「支那」一詞,最早出現於隋唐譯出的相關大乘佛教經典,以支那作為對中國的稱呼。在唐代之前的佛經,又稱中國為震旦。由漢傳佛教記載,265年秦州刺史派遣至天竺的成光子,發現他們以「震旦」稱呼中國。學者一般相信,支那與震旦源自同一個語根,所以支那這個名稱可能在東漢後期在印度出現。
在印度古代,又有支那與小支那的區分,中國相當於支那、大支那、摩訶至那,小支那為中國的某個屬國。在《華嚴經》中,將中國與疏勒併舉,因此小支那可能是指疏勒或是于闐。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的夾註,認為支那指廣州,莫訶支那(大支那)為唐朝京師(長安或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