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驥:傳媒工作者曾釀成什麼禍害

  

       有些人以為,做傳媒工作者的前提是熱血,是理想,是情懷。而我卻要鄭重其事地說,傳媒工作者需要的是知識。

      《導火新聞線》是香港為數不多以傳媒為背景的電影之一,我能想起來的上一部類似題材電影,可能是2004年李心潔、黃秋生主演的《A1-頭條》。

  人們似乎很少反思傳媒這個行業,多數文藝作品,都將傳媒工作者視為「正義的使者」,似乎無數底下階層,都呼喚傳媒工作者去解救。其實,傳媒工作者並不是什麼高尚或正義的職業,這只不過是滿足了人們心底喜歡假扮英雄的欲望的一份職業。可惜,假扮通常僅僅是假扮,因之釀成的罪,是無知,連「好心辦壞事」都算不上。有些人以為,做傳媒工作者的前提是熱血,是理想,是情懷。而我卻要鄭重其事地說,傳媒工作者需要的是知識。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不少傳媒工作者造成的非常嚴重的後果。

  1962年,被擁躉奉為「環保運動之母」的美國報告文學女雷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出版了代表作《寂靜的春天》。她本人於兩年後去世,很「幸運」地沒有看到這本書造成的遺禍,數以萬計的人口死亡。

  在這本書中,卡遜以滴滴涕為例,描述了這種卓有成效的農藥怎樣造成大規模生態破壞,以及造成人類的癌症發病率上升。短短幾個月,《寂靜的春天》就銷售了50萬冊。由於卡遜本人死於乳腺癌,似乎更加給這本書蒙上了悲情色彩。隨後,全美爆發了洶湧的反滴滴涕熱潮。1974年,難抵輿論壓力的美國政府終於低頭,在全國範圍內禁止使用滴滴涕。但誰能想到,噩夢才剛剛開始。

  由於美國的影響,滴滴涕在全球範圍內遭到禁用。但癌症發病率上升,如今醫學界早有共識,主要原因是人類平均壽命延長,把責任歸到滴滴涕,未免有失公允。但最為嚴重的是,滴滴涕具有強烈的滅蚊功能,能夠輔助預防瘧疾,因為蚊子是瘧疾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之一。以1980年代中期開始禁止使用滴滴涕的南非為例,瘧疾立刻死灰復燃,至少造成10萬人死亡。以致於2003年,南非重新使用滴滴涕,同一地區死於瘧疾的人數立刻下降到50%。

  美國科學學院發表過一篇研究報告,表示滴滴涕使用20年來,在全球範圍內至少拯救了5億人的生命。2006年9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發表聲明,公開號召非洲國家重新使用滴滴涕來預防瘧疾——而之前,該組織也受到《寂靜的春天》的誤導,呼籲禁止使用滴滴涕以保護環境。

  傳媒工作者通常用沖在前線的直觀感受來判斷是非對錯,然後加以各種煽情的渲染手法,將故事展現給受眾。可惜,看得再多、聽得再多、寫得再多、拍得再多,故事終究是故事。社會無法用故事完成管治,人與人之間無法用故事完成協作。喜歡高談闊論的傳媒工作者多,用心學習研究的傳媒工作者少——小心那些很會講故事的人,更要提防那些慈眉善目的笑容。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