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换裡子揭穿的台日关系真相

 

  【熊猫时报讯】根据中时报道,民进党执政后台日关系升温,日本决定将「公益财团法人交流协会」(Japan Interchange
Association)更名为「公益财团法人日本台湾交流协会」(Japan-Taiwan Exchange
Association),蔡英文政府视为外交突破,雀跃万分。然而,这正是蔡政府另一件国王新衣,把「面子」置于「裡子」之上,为了争得「名」,却不惜伤害「实」,其结果是把台湾置于内部民意沸腾、外部祸患潜伏的双重火线。

  长期以来日本对民进党的亲善度大于对国民党,近年更集中投射在蔡英文身上。蔡英文参选“总统”时,日本毫不避讳表现出对民进党与蔡英文的支持。去年蔡英文访日,首相安倍晋三胞弟岸信夫全程陪同蔡英文访问安倍故乡,传说安倍还秘会了蔡英文。日方刻意凸显和蔡英文与民进党的「一家亲」亲善和礼遇,让蔡英文备感尊荣。

  然而,这样的「尊荣」,如果不能落实在对台湾人民的实质利益上,就只是过眼烟花式的虚荣。在冲之鸟礁主权与渔权争议以及日本311核灾地区食品进口,这台日两大纠葛问题上,国人看到的却是日方的寸步不让,甚至步步进逼的霸道强横。

  日本给了蔡英文「虚荣」,却要从台湾人民手上拿到渔权与食安的「实益」。这些作为,都激怒了台湾人民。于蔡英文,成了她雪崩式民调的重力加速机;于台日情谊也开始出现了负面化趋向,最近一份亲绿智库民调显示,台湾社会亲日民意大跌,已被亲陆民意超越,理由无他,因为日本的强横,让台湾人民感到屈辱,觉得台湾沦为日本的「外交刍狗」,当然民间对日本不满的声音就响彻云霄。

  这正是蔡英文对日外交过度软弱带来的反效果。这种「欲亲反疏」,对照马政府时期的对日关系,就会发现更大的反差现象。在马政府时代,台湾和日本之间衝突火花不曾休止,尤其在钓鱼台主权问题上,更是经常剑拔弩张,但在紧张的对峙下,对日关系反而大幅开展,《台日渔业协议》的签署,一举解决了包括钓鱼台海域在内悬宕长达16年未决的渔权纠纷,让台湾渔民可以在广达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安心作业,这不是「虚荣」,而是「实益」。

  在民间情感上,台湾和日本更攀上历史高点。日本发生311地震,我政府与台湾人民捐助至少200亿日圆,居世界第一,且超过有捐款的其他93个国家总额。

  糟糕的是,蔡英文政府对日本外交战略的错误布局,其影响的还不只是台湾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民间情感。日本政府给蔡英文的虚荣,索要的代价还不只是渔民权益和人民食安,台湾要付出的更大代价是在两岸。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被美国做为其亚太防卫,特别是对大陆角力的战略前沿。而台湾现在的国家安全战略,不但凸显自己担任美国对大陆角力的前沿角色,还把自己进一步「战略矮化」为日本对大陆角力的战略前沿,变成美国对付大陆「前沿中的前沿」。把台湾在两岸和亚太地缘扮演的「和平缔造者」角色,转化为「火线衝突者」。换言之,日方一系列的布局,著重在牵制大陆,并把台湾视为在经济与军事牵制大陆的重要筹码。而蔡英文政府上台后,竟表现出乐于扮演牵制筹码的角色。

  当台湾自愿火线化后,两岸关系急速恶化是必然结果,大陆近来在台湾附近海域、空域频繁甚至「常态化」巡弋,虽然,蔡政府以忍为先,可谓「头痛医头」式的正确,但在马政府时期,这样的头痛根本不会发生,为什麽?马政府虽然亲美友日,但并不把自己定位为美、日的战略刍狗,陆方可以视为一种不具威胁的「外交姿态」,但蔡英文配合美、日牵制陆方的意图,对陆方来说就成为志在沛公的「项庄舞剑」。

  日本对台窗口改名对台湾人民来说,只是一种「虚名」式的友善,多半民众无感,蔡英文不该沉溺在空幻的虚荣中。「没有实力的善意」是软弱,台湾国力虽小,但过去8年能维持陆、美、日三边平衡,是因为过去马政府不偏于一的等距定位,等距定位为台湾创造出另一种实力,不但确保了台湾的安全,反而赢得日本的尊重,因而有《台日渔业协议》的让步,这样的外交艺术,蔡英文该学习效法。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