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社评 清华不仅免试国际生毕业还应开绿灯,为何要挖苦讽刺?

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不仅是人民币,还应有中国文化

评论员 蓝雨

近日一则标题“十年寒窗不如国籍”为题的新闻抓住很多人的心,文章主要有二点,一是有内地生不满,嘲讽“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二是引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的评论,他认为清华新规或有两原因,一是「有人崇洋媚外,对外国人特别优待」。另就是希望学校国际化,他表示,要把学校办成国际大学,须提高教学质量,而非降低入学门槛。这二点,初看连笔者都认为有道理,但笔者细想,实情或者未必是大家想的那样。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据《2016中国留学白皮书》介绍,中国留美学生数量持续十年保持高速增长,且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其中研究生留美有12.03万,同比增长4%;本科留美有12.46万,同比增长12.7%。《白皮书》显示,中国赴美低龄留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小。很多家长不仅打算送孩子赴美读高中,更从七八年级就送孩子赴美读书,以便孩子更早地接受美国中学教育。不仅是美国,随着中国与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中国学生的留学足迹已经延伸至欧洲众多国家。

最近,美国一家新闻网站THE
DIPLOMA发表了一篇文章,从美国人的视角解读中国留学生,介绍了他们的种种优势以及能够带给美国社会的各种好处。几年前美国舆论的一大话题是“亚裔化”,如今讨论焦点变为“中国化”。
事实上,美国有近4000所学校需要依靠招收大量的国际生来维持自身的运营。面对这一情况,很多人可能会将美国高校大量招收国际生定义为“圈钱行为”。然而美国院校在学术水平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广招国际生对于学校和学生而言,其实是一种双赢的局面。留学生的到来,对于美国教育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生意”,这单“生意”中,留学生花费高额学费来交换美国高校的教育。

更重要的是,选择去美国留学的人,大部分都对美国持正面评价。这些人学成回国后,以各种身份参与到社会工作中,他们的言行对于中美之间的交流与认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这种影响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也很难用数字证明,但它的存在不容忽视。

有留学生表示;“留学生就像中美关系的活性剂,让我们的了解更快些、更多些,两个国家的误解、隔阂也会少得多。”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大学学习,他们的经验也为后来者认识美国做出铺垫。这些都将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和谐发展。

上面的介绍有几个关注点,一是中国留学生大量赴美欧等地,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中国化”;二是给当地带来相关消费;三是对留学国家大部分持正面评价,当回国后将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留学国家的国家形象。

现在回过头来看清华大学这次对国际生免试入学的举措,虽然惹来“十年寒窗不如国籍”的嘲讽,也惹来同行“崇洋媚外”地批评,但是笔者认为清华此举可以放到“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审视。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扩展无远弗届,但中国文化的输出,或各种软实力的输出则是很大的软肋。软实力输出不济的后果,就是中国即使贵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却依然没有得到国际的实际尊重,西方主流媒体长期唱衰中国(中国崩溃论),仇华反华情绪依然弥漫西方主流社会,政客为选票诋毁中国的例子层出不穷。造成软实力与经济实力不对称发展的原因,除了中文确实比26个英文字母难懂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民众对中国一知半解,印象只停留在西方主流媒体描绘的“中国”,以及上世纪上半叶贫穷落后的“中国“上。要改变西方社会的固有己见,从下一代着手算是一种战略投资。而敞开著名学府的大门,增加吸引力,不失为良策。

以笔者前面所述,若换成是各国留学生来中国,将来或是这样的光景:

一是各国留学生大量赴华留学,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国际化”;二是给当地带来相关消费;三是赴华留学生对中国大部分会持正面评价,当回国后会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中国的国家形象。

既可以收取高昂的学费,又能把中国文化的种子撒向世界各地,为未来世界培养更多亲华人士,清华这样做是一举多得,所以,笔者看来,这是国家未来战略的一部分(因为清华仍受有关部门领导)。不要小看这些种子,这些留学生未来可能成为该国的领导者,这些例子多不胜数。如周恩来,邓小平等均是留学生,对国家的影响十分巨大。

因此,学生们不需要发出“十年寒窗不如国籍“的感叹,毕竟国际留学生所付学费,是中国大学生的数倍,加上背景不同,种族不同等,二者可说并无可比性。至于有学者称”崇洋媚外“,那是缺乏学者应有的视野所致。什么是”崇洋媚外“?之前教育部被”熔断式“叫停的那个《A类期刊》指标评估,即完全照搬西方学术思维与标淮的那种全盘西化做法,那才叫”崇洋媚外“。广泛吸收国际未来一代来华学习中国知识,中华文化,期待他们回国传播,做友好使者,这叫崇洋媚外?这是什么逻辑?至于学术水平,教育质量则是另一个话题。

互相攀比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心理痼疾,这次比到外国人头上,十分可笑。中国人,有容乃大,拿点胸襟出来吧!既然西方世界“要求”中国扛起“全球化”的大旗,那么积极开放,弘扬中国文化正是实施全球化的战略举措。清华大学,或者还有更多学府,应将成为培养国际年轻一代的亲华力量的摇篮,更应成为中国文化,东方价值观的“播种机”。笔者甚至建议,不仅免试入学,毕业考试也不需要跟足原有标淮,另列合适的考试大纲大开“绿灯”,方便国际友人毕业回国构建友谊桥梁,高高兴兴地来,心满意足地走,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待客之道。

这方面英国值得我们学习,据英国文化协会公布的英国大学软实力调查显示,全球190多个国家居然有27个国家的领导人或精神领袖曾接受过英国高等教育。包括澳大利亚前总理阿博特、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和伊朗总统鲁哈尼,挪威国王,汤加国王,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芬兰总理斯图布泽等。英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上这么多国家的领导人都有关联,成为英国的一个长期资源。国际学生不仅为英国的金融做了巨大贡献,还使其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有了显著提高。而中国掘起在即,在国际上高水平学科也有不少,据统计,北京大学47个学科荣膺2016中国五星级以上学科,雄居2016中国大学一流学科学科排行榜榜首,清华大学居第2,而清华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完全有水平吸纳国际生。

当前,美国,英国,澳洲等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别国留学生首选之国,留学生市场这一大蛋糕,中国应抢占一份,更需看到美欧列强通过国际留学生使其政治影响力,文化影响力,价值观得到延伸及国际代代相传,相比东方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东方理念(更别说政治影响力)则仅仅限于东方一隅,受众面狭窄,无法扩展到海外,这与崛起的中国远远不匹配。“一带一路”走出去不仅是人民币,还应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西方的文化较量,至少起码的双向交流,中国学府都必须担负应有的文化责任,历史责任,更应冲锋在前,为百年布局。

中国掘起,文化大同,让更多对中国感兴趣,有志学习的年轻人来吧!社会上没必要自怜“十年寒窗不如国籍”与客人相比,更不要盲目地批“崇洋媚外”是非不分,笔者为清华点赞,也希望清华及其他学府照此思路办学,不要跑偏了。

(2017.2.19猫眼社评,逢周一,周三,周五在《熊猫时报》见报)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