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庆宁:从叶刘「败选」看「超越689」迷思

  

  两个多月前,即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宣布参选当天,中评社记者要笔者谈谈看法。我表示,多些人出来选是好事,可形成良性竞争。我还说,叶刘淑仪有政府工作经验,统领过纪律部队,又是民选立法会议员,经历过直选洗礼,还是政党主席,这些都是她的优势,估计她的选情会比上届好。

  然而,这些条件未能成为叶刘淑仪的竞选优势。她日前宣布,由于未能取得足够的提名票,决定停止选举工程。她认为,这是「非战之罪」,在现有选举制度下,参选人有4位,选委却只有1200人,不够分。其实,连叶太在内,一共只有4名参选人,每人拿150张提名票后仍绰绰有馀。叶刘淑仪出局的真正原因是有人要集中票源,让其支持的参选人「高票当选」。

  何为「高票」?当然是愈多愈好,但有一个下限,就是不能低于689票。这是梁振英五年前当选时的得票数。几年来,689成了梁的代名词。有人认为,由于梁振英「低票当选」,令本届政府公信力不彰,施政举步维艰。因此,新一届行政长官当选人的得票数,一定要超过689。无论什麽人,凡是妨碍这个超越689工程的,都要被排除。

  最先被DQ的是梁振英本人,外界普遍认为,他若竞逐连任,可能连601票都拿不到,更遑论超过689票,因此儘管他一再被「高度评价」和「充分信任」,也只能让他退下来,宁愿在全国政协安排一个位置给他作补偿,反正有两名副主席进了秦城,空出了两把交椅。

  接着被排除的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和前立法会主席曾钰成。梁振英宣布不寻求连任当晚,电视台突然播出「接近中央的权威人士」的语录:「中央认为曾钰成不适合任行政长官」和「中央不支持曾俊华参选行政长官」。其实「双曾」当时并未表达参选的意愿。原来,在DQ梁振英的同时,已选定了「愿意延续本届政府施政理念」的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接棒,要确保她高票当选。「双曾」甚具杀伤力,决不可以让他们出来「搅局」。其后,曾钰成没有参选,而对曾俊华的阻截则已是人所共知,此处就不赘言了。

  至于叶刘淑仪,她从表达参选意愿开始,就被斥为「不自量力」。表面上,那些人对她不屑一顾,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她与林郑月娥的同质性很高,票源高度重叠,于是便不可避免地成为DQ的对象。儘管她一直爱港爱国,曾为推动基本法23条立法「壮烈牺牲」,又曾为「等埋发叔」而放下身段参与製造流会,最终却不但拿不到其他建制派的票,连同党的选委也成为撬票对象,更令她耿耿于怀的是﹐四名已填了提名表给她的选委,也被人挖走。

  不过,叶太在选战中并非一无所获。由于当年硬销23条立法,她一直背负「恶名」。选战初期,她受尽冷嘲热讽,相片也被人在网上恶搞。但她不气馁,努力耕耘,拿出了公认最完整的政纲。两个多月来,她先后出席150场论坛和会面。直到提名期限将至,大势已去时,她还第三度修订政纲。这种体育精神受到广泛赞扬,她本人也赢得市民的尊重。网上的攻击逐渐减少,代之以讚许的言论。这既是对叶太的同情,亦是对「超越689工程」的不满。

  另一参选人、退休大法官胡国兴是唯一不被DQ的参选人,他曾被召到深圳与北京来人会面,但没被亮红灯。原因很简单,他以泛民代言人的姿态出现,从未染指建制派票源,不会影响超越689工程,可留下来当个御用陪跑员。

  其实为超越689票而集中票源是不智之举。本届特区政府认受性低,主要是施政出现问题。本栏之前也曾说过,上届选委会总人数是1194人,梁振英得票689,得票率已达57.7%,在一个有三人竞逐的选举中已是不错的成绩。梁振英在参选初期也曾被亮红灯,如果这689票是顶着红灯一票一票挖回来的话,没人会嘲讽他,可惜这是北京派人南下「吹鸡」后才得到的。由此可见,人们介意的不是票数本身,而是钦点的做法。

  港澳事务官员显然对事件作出不正确的解读,以致在本届又重犯相同的错误。以林郑月娥的实力,本来无需「西环」出手,就可以拿到足够的提名票。然而,有人为了实现689工程,硬要在提名阶段就让她展示绝对优势,结果弄得天怒人怨,还为下一阶段选情埋下隐患。更重要的是,正如叶刘淑仪指出,即使以800票当选,也解决不了香港的深层次问题。

  本届几位参选人都来自建制内,都是爱国爱港人士,照理应让他们兄弟爬山,各自努力,透过良性竞争产生高认受性的特首当选人。可惜为了「超越689工程」,断送了难得的机会。

     (作者为香港时事评论员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