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为成功试开采可燃冰举行庆祝仪式
可燃冰有“未来的清洁能源”称号
【熊猫时报讯】南海开採新能源有大突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昨日宣布,经历七天十九小时的稳定开採,中国首次成功在南海神狐海域试开採「可燃冰」(即甲烷水合物),是全球首个可在海底可燃冰试开採中,能连续稳定生产天然气的国家。中国今次成功试开採可燃冰,有望进一步将开採商业化,但恐会同时激化南海资源争夺战。
官方传媒报道,上周三开始,中国在距离香港约二百五十八公里的南海神狐海域,于水深一千二百六十六米的海底,开採该区域的可燃冰矿藏,截至昨早十时,已累计产生超过十二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平均日产量为一万六千立方米,最高日产量更达三万五千立方米;开採出来的可燃冰,甲烷含量最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五。
由于实现连续八天稳定产气,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昨日宣布试採圆满成功,预计于二○三○年前展开可燃冰商业开发,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此发来贺电。
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在低温和中高压作用下结晶而形成的「冰块」,可以直接点燃,具有很高的热值,其燃烧产生的能量要比煤、石油、天然气等高出数十倍,且不产生任何残渣,因而有「未来的清洁能源」的称号。
技术领先于美日
中国可燃冰远景资源量超过一千亿吨油当量,主要分布在南海,估计南海可燃冰蕴藏量相当于七百亿吨石油,足够中国使用百年以上。但有分析指,可燃冰矿床多处于海底深处,中国现时开採技术仍未成熟。即使技术领先的日本、美国等国家,目前亦难全面商业开採,因一方面既要保证不会洩漏气体影响环境,另一方面又确保不会在钻探过程令海底不稳定,甚至引发地震。
此外,南海主权争议同样令中国的开採之路困难重重,如在二○一四年七月中国在南海的钻井作业曾受到美国警告;越南、菲律宾等南海周边国家也经常爆发大规模反华示威,抗议中国在南海的势力扩张。
(综合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