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宝莱坞(Bollywood)一词是由荷里活(Hollywood)与印度电影基地孟买(Bombay)结合而成。Bollywood
出产的电影在印度次大陆、中东和东南亚均具有庞大影响力。经过多年努力,印度电影市场愈趋完善且具有特色,成为不可忽视的势力,近年在欧美的名声也愈来愈响。最近,印度和日本积极打造「自由走廊」,两国联手另起炉灶能否複製Bollywood
的神话?
印度电影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Bollywood
只是当中较有名气、规模最大的一个分支,其製作的电影是以印地语(Hindi)为主要语言,特色是时间长、兼有大量歌舞场面。香港人熟悉的有探讨印度教育制度的《作死不离三兄弟》(3
Idiots)
、嘻笑怒骂探讨宗教的《来自星星的PK》(PK)等。其他印度电影分支还有以西印度古吉拉特邦的Dhollywood、以海德拉巴为基地、专门出产泰卢固语(Telugu)南印度电影的Tollywood等等,去年在内地上映的《巴霍巴利王:开端》(Baahubali:
The Beginning)就是来自南印度。
印度电影之所以存在这麽多分支,与其国家状况有密切关系。印度现时有13 亿人口与中国相当,但语言却是后者数倍之多。据官方数字,印度有122
种主要语言,以及1,599种其他方言,单计官方语言就有23
种。由于各邦文化和教育程度存有不少差异,观众口味不尽相同。印度电影业每年出产上千部影片,总票房逾千亿元卢比,单计产量甚至超过荷里活,全国电影观众数比中国还要多。
近年印度电影日益受到国际关注,包括《作死不离三兄弟》、《来自星星的PK》、《巴霍巴利王:开端》等大卖作品。(电影海报)
电影转向传记式题材 不再只靠歌舞
印度电影业因国内经济发展以及迅速膨胀的中产阶级而逐渐壮大,二、三线城市的娱乐需求也日益增加。目前印度已有过百间电影製片厂、万多间电影院。有研究指,2020
年预计印度电影业的总收入将达到37亿美元(约290 亿港元)。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电影票价可低至约150 卢比(约18
港元)。廉价的电影票价加上印度人对电影的热爱,支撑起这个庞大的市场,电影也因而成为各阶层的生活所需,人民都愿在戏院度过美好时光。
除了国内庞大市场这个重要元素,印度电影近年在国际上愈发受到关注,主要在于它的转型。以《打死不离3父女》(Dangal)和《妮嘉》(Neerja)为例,两者均不属于传统的印度电影题材。影片经过多年尝试和探索,摆脱歌舞片的刻板形象,成功转型。影片没有最常见的印度电影元素,如华丽的歌舞桥段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桥段,反而倾向传记式的故事题材。
近年不少成功的印度影片都是倡导社会主流价值和探讨社会问题,担起让社会大众反思的职能。有探讨家庭伦理关系的、社会心理和精神问题的、以女性为中心人物、也有弘扬自由与独立的电影,普遍获得社会正面评价。多样化题材,加上全国各地众多各具特色的电影基地,使得印度电影百花齐放。印度观众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影接受程度相应提升,也给予了製作人更多尝试严肃题材的空间。
打开华语地区市场
目前,华语地区还不像欧美地区成为印度电影主要的海外市场,但随着近年个别一些取得不俗票房电影如《作死不离三兄弟》和《来自星星的PK》,令印度电影业界看到了华人地区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中国与印度各领域的交流日益加深,近几年来中国平均每年保证可至少引进一部印度电影。除了上月上映的《打死不离3父女》(内地译作《摔跤吧!爸爸》)外,另一套新片《巴霍巴利王2》也很大机会在内地上画。
为振兴电影产业,印度政府採取多项优惠政策扶助业界。十多年前,政府将电影业纳入官方认可的产业范围,使电影业可得到合法的银行贷款。除此以外,印度电影也积极学习荷里活电影,从技术、叙事方法和类型塑造各方面着手,使得印度电影更能与世界接轨,同时又不失自身的本土文化特色,令人刮目相看。
印度Bollywood粉丝Pradeep
Soni向《香港01》记者表示,印度电影不再只是娱乐大众那麽简单,现在还会尝试透过电影来传达讯息。不过,这些转变目前只属少数,还要视乎片种,绝大部分电影仍旧保留了歌舞场面。而且,有时这些转变未必都为印度观众所接受,他举例指:「大部分印度人都讨厌《来自星星的PK》,因为故事伤害了我们的宗教情感。」
radeep
本身也有看荷里活、韩国和中国电影,他认为印度电影的特色是不太讲究逻辑理性,较为着重情感。他又解释,印度电影之所以充满歌舞元素,其实也离不开文化,「因为歌舞在印度人的婚礼中非常重要,一般印度家庭就是在婚礼上跟随这些歌曲舞蹈来跳」。印度电影一般时间长达两至三小时,也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他解释:「因为我们并不着急,而且喜欢花时间留在有冷气的地方来躲避烈日。」印度每逢周五都有大量新戏上映,民众不愁没有合心意的电影观看。只不过,戏院票价近十年来上升了150%,所以现在印度人都少了上戏院,留待好戏上映才愿意花钱。
Pradeep 又向记者表示,近期有个别Bollywood
演员说了些伤害民族的说话,故他开始转移支持南印度电影。他又向记者推荐了几部南印度电影,如《巴霍巴利王》系列、《终极唬神:爱的大复仇》(Makkhi)、《Aparichit》和《Magadheera》等也是值得一看的出色作品。
从「东望」走到「东进」 莫迪的经济策略
印度电影已俨如全球影业一大势力,有力自行立足世界,还有众多产业有赖政府推动。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印度政府考虑到计划将损害自身主权,故执意不作配合。近期更联手日本,欲在非洲、伊朗、斯里兰卡和东南亚投资多项基础建设,实行另起炉灶。印日两国在「一带一路」峰会上月开幕仅十天后,即于印度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举行会议,跟非洲各国代表会面,讨论「自由走廊」(Freedom
Corridor)方案资助事宜。
印度若能与日本之间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配合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或能透过「自由走廊」计划向非洲、中东以至东南亚扩展开去,输出电影和文化思想,把印度影业打造成东方的荷里活。早在上世纪90
年代,眼见中国改革开放,当时印度政府已决心改革,推行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展开「东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和发展同样迅速的东南亚合作。印度的经济发展亦开始好转,由过往长期处于约3% 增长升至6%,若非2008
年金融海啸拖累,增长会更为显著。在对外贸易发展的成绩更突出,1990年,印度的出口额仅约180 亿美元,到2008 年初已增长至超过3,000 亿美元,不足20
年间升幅惊人。
此后,印度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大幅改善,除国家领袖经常互访外,彼此间贸易额亦由1990 年的24 亿美元急升至2013 年680
亿美元。合作的范围也从经贸延伸至防卫领域,双方关系愈来愈紧密。莫迪上台后,更从原本的「东望」进展至「东进」(Act
East),希望进一步加强地区影响力。近年,印度将目光投向东亚,靠拢日本、南韩和台湾,还加入多个亚太合作机制,如东盟区域论坛、东亚峰会等。
(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