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1962年中印两国发生了短暂的边界战争,半个多世纪以后中国在同不丹接壤的洞朗地区同印度军事对峙经过两个月令那里再次成为南亚次大陆一触即发的潜在冲突热点。
50年来中印在喜马拉雅山麓的边界争议以及双方的不信任似乎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和在洞朗修路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穿越巴基斯坦控制的被印度声称拥有的喀什米尔地区一样,50年前中国在阿克塞钦修筑从新疆通往西藏的公路加剧了印度的猜疑和不安全感。
印度现在和1962年开战前夕一样都自认为国力强盛军力强大。当时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命令军队推行"前进政策",向争议边界地区推进,认为中国不敢攻击印度,同时也没有让印军有足够的准备和准备抵御中国军队可能的反击。
现在似乎中国也不愿意在致力于"和平崛起"以及"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的时候卷入一场边界冲突,因小失大。这是许多分析认为中国不会武力解决的原因。但也有分析认为,一旦战争爆发后,印军可能和上一场战争一样,无力对抗军费4,5倍于印度,而且加速现代化的解放军。
"前进政策"
印度同西藏传统的文化和贸易联系使印度认为自己在西藏具有特殊利益,在英国殖民时期和以后,把西藏当作隔离中国的缓冲区。而中国则认为印度把西藏作为缓冲区是从英帝国那里继承下来的"殖民心态"。
中国军队1950年和平解放西藏后,使印度军方突然感到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同时在印度看来无疑是中国控制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因此在随后的中印边界争议中,中国总被当作巨大的获益者和侵略者。因此在1962年边界战争爆发出乎许多印度人的意料:中国人既然已经取得了这个西藏的巨大利益,为什么会为几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大动干戈?
从1961年开始,尼赫鲁命令军方采取"前进政策"扩大控制边界争议地区领土,同时没有给军方足够的资源应付可能来自中国的反弹。"前进政策"不断蚕食土地控制,最终在1962年10月20日招致中国军队的反击。一个月后印度完败,1,383名印度军人战死,因为缺乏冬衣,也有许多印军死于严寒而非炮火。
西藏问题
毛泽东1964年对尼泊尔代表团说,中国和印度主要的问题不是麦克马洪线,而是西藏,"在印度政府看来,西藏是他们的。"因此印度的"推进政策"被中国看成"继承英帝国主义的殖民衣钵",继续对中国扩张的一部分。
冷战中美国对中国围堵以及美苏缓和加剧了中国的戒备,加上中情局支持西藏反叛武装,中国认为印度也参与了美国支持藏人游击队的努力,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工具。
1962年中印战争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印度通过他将印度6千藏人秘密编入印度的"特别边境部队"。原来中国西藏属地达旺转为印度控制的东北边境特区,后来又变为阿鲁纳恰尔邦的转变,完成了侵吞。
达旺在1951年被印度占领,达旺的门巴族,同中部西藏人的差别,还不如康藏、卫藏、安多的差别大。
印度的"秘密"
1962年中印战争后,印度政府开始对军事失败进行检讨,产生了所谓的"布鲁克斯-巴加报告"。这份报告一直被印度政府列为机密,直到2014年才被前泰晤士报记者,中印边界问题专家麦克斯威尔(Neville
Maxwell)部分公开。
由当年印度军事学院的负责人,陆军中将布鲁克斯和准将巴加撰写的报告认为尼赫鲁"前进政策"导致边界战争以及战争失败。
麦克斯威尔对印度时报网站报道中说,上述报告指出尼赫鲁的政策导致了边界战争,而且"长期扣住报告不肯公开必然是基于政治理由,事实上可能是政党或甚至家族因素"。他说,公开这份报告扭转了中国悍然入侵印度的一般看法。
麦克斯威尔的《印度同中国的战争》一书在1970年出版。他多年后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回忆说,1971年在北京的一次官方宴会上,周恩来和巴基斯坦总理布托从主宾席上站起来走向外国记者席,举起茅台酒杯同他干杯。周恩来对麦克斯威尔说,"你的书讲出了真相,令中国受益"。
他说在冷战时期,大部分记者都不能摆脱意识形态偏见,一般都接受印度对1962年边界战争的说法,即中国在背后捅了印度一刀的说法,而不认同中国自卫反击的说法。
据说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基辛格都读过麦克斯威尔这本书。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还同周恩来说,"读过这本书(《印度同中国的战争》)让我懂得了我能够同你们打交道。"
多年后麦克斯韦接受英国广博公司采访时说,中印领土争端起于帝国时代进入现代民族国家时代过程,现代国家学要确定清晰的边界,中印因此产生边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