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社评 西山飘雨东山晴,华人看十九大报告!

评论员 蓝雨

10月18日中国十九大召开,开展新的发展宏图,可谓万众期待。不过,这一时刻,西方国家在忙什么呢?一对比就发现十分有趣。

当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共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而实践充分证明「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共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之际,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杰夫·弗莱克在批评总统特朗普说谎、破坏民主。而特朗普到国会商讨税务改革方案前,再与共和党资深参议员鲍勃·科克(Bob
Corker)爆发骂战,科克批评特朗普是不诚实总统,令国家分化、降格,特朗普则指对方无能,企图阻碍税改方案。中美二个政治场景对比,令人感叹。

当习近平同志于十九大报告上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之际,澳洲国会正在辩论同性恋合法化问题,赞成与反对闹得不亦乐乎。中澳二个政治场景对比也同样令人唏嘘。

上述二个例子,可看作是中西方现实的缩影。

中国展开新里程,迈向未来。而西方的领头羊美国却还在内讧,沉沦于政治绞杀中,可见党争误国;澳洲则将政府的精力放在了“人权”上,完全没把经济民生放在第一位,别忘了,澳洲的荷顿汽车厂已经决定关闭,还有很多经济事项等着议员们商讨呢。东西方对比之下,未来属于谁,几乎没有悬念。

中国式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把市场化改革开放政策确定为仍属社会主义范畴,与之前的三十年性质不改,只是因国情变化而有所调整。事实上,毛泽东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从延安模式开始,便把进口的俄罗斯式社会主义全面转变为中国式。改革开放本来是邓小平与陈云一起建设,改革与保守并举,但结果变成邓小平主导的美国模式,虽然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过,但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受到抑制,导致社会拜金主义膨胀,贪腐盛行。于是有了十八大后轰轰烈烈的反腐打贪。

中共十八大开展的全面反贪腐,不单解决贪腐现象,也彻底根治贪腐。过去五年是翻天覆地挽狂澜于既倒,也回复初心,恢复制度与文化的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的学习、创新!让中共保持一个学习型政党。新晋常委王沪宁与赵乐际,将担负这样的使命,政治与经济需要一个平衡,切勿重蹈覆辙。

十九大报告里所指的“新时代”,有承先启后的意义。一是反贪肃腐,革除陋习。另一是像一带一路建设那样,中国更好地与世界接合,并推动世界变化,以世界变化成就中国复兴,这是中国开创的新时代。中国已摆脱了超英赶美的封闭思想。

将习近平冠名于中国式社会主义也是实至名归。当然,如毛泽东时代代表中国一整代人的智慧与努力;邓小平思想也是一代人的支持与合作一样,习近平不是天才,他的成就是一两代人的集体智慧与努力的结果。但在历史进程中,时势与个人同样重要,没有习近平,中国未必可反贪腐,开创新时代。

中共十九大报告演讲时间历时三个多小时,被视为一场讯息量极大、为中国前景释疑的演说。报告中,习近平将「经济议题」放到所有具体政策方略的第一位,这既是其政治理念「五位一体」的体现,(注:「五位一体」是习近平在2012年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也表明中央对于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若单凭西方经济学的角度观察,是无法对中国现时以及未来的发展有透彻认识的。

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经济部分总共是2,783个字,约佔整份报告10%,比例并不算低。报告中有两个关键词,是习近平主要想向外界传达的,也是与西方经济理论截然不同的地方。

首先是「发展」。细心的话便会发现,尽管习近平在谈论经济,但报告中使用的标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经济「发展理念」而非「增长理念」。其次是「供给侧改革」,其中提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在研究中国的经济议题时,很多人因为固有经验或者知识结构,仍然习惯于从西方的经济学中寻找理论依据,坚持「无西不经」,即不是西方模式,就不是市场经济,不是西方的经济理论,就不是经济理论的教条思想。而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中,核心就是「增长」,是经济数据的提高。

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共对于经济的看法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数据,而是基于整个社会和国民利益基础上的「发展理念」。比如已经成为习近平政策核心部分的扶贫,中国的政治家从来不认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就能掩盖所有的社会问题,在增长数字背后,仍然有大量贫困人口需要「共同富裕」,这就回到了社会「发展」理念框架之下。

值得指出的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是“精准扶贫”,笔者认为是习近平思想的闪亮之处之一。什么是精准?就是具体到每一条村,每一户人,找出贫穷之因,提出具体扶贫计划,真正解决贫穷。这种执政理念是十分难得的。

同样,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出后,一些人按照字面理解,指出改革的理论基础来自西方的供给学派。

为了澄清这种误解,习近平2015年曾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研讨班表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按供给学派理论而言,增加生产和供给必须通过增加投资和劳动来实现,特别是投资的增加。而投资是储蓄的转化,所以产量的增长间接决定于储蓄量的高低。供给学派还曾经把美国同其他主要经济体进行对比,证明凡是储蓄率高的国家,其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发展也相对更快。以此得出结论:储蓄是生产增长的重要因素。

但是从十九大报告中可以看出,习近平的「供给侧改革」绝对不是通过「经济刺激和投资」,而是通过「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这就与西方的供给学派有根本的分别。

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共所奉行的是政治经济学体系,而当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以「辩证的视角」来看待政治、经济这两者的关系。经济基础会决定政治的「上层建筑」,不过如果没有政治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也无从谈起。

但英国《经济学人》以「政治、经济」二分法的简单逻辑来看中国的经济决策,不仅有局限性,还是一种误读。

如果西方的经济学者能够耐心看完习近平的十九大报告,就会发现,在这样一份宏观的报告之后,再试图用7或6这样的GDP数字,去解析中国经济向好或者变坏,只会是一种浅薄的认识。也正因为看到西方有意无意地喜欢用GDP肤浅地形容中国经济,这次十九大报告没提GDP目标。

如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到12.3万亿美元,人均GDP是8866美元,比邓小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估计要到2030年至2050年达到4000美元的目标,整整提前50年达标,并且超过一倍以上。因此,习近平的二步走,极有希望在2050达到新目标,甚至提前到达。

西方国家若再把精力放在互相攻击上,放在同性恋合法化之类的争执上,民生将无从谈起,别忘了,美国经济,澳洲经济都不容乐观,根本就没有时间浪费。

虽然西山飘雨东山晴,但既然习近平同志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笔者也希望西方列强抛弃成见,与中国崛起一起发展,此也表达笔者以和为贵的东方价值观的愿望,善哉善哉!

(2017.10.27猫眼社评 逢周一,周三,周五在大洋洲首份电子日报《熊猫时报》发表)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