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忠:实力主义——习近平时代对台政策新思维

  

  中共十九大开啓了奠定习近平历史地位的新时代,两岸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蓝图中如何定位,尤其是未来5年乃至10年的新时期两岸关系将何去何从,北京是否会在明年「两会」之后出炉新的对台政策,以打破两岸自从去年蔡英文主政之后陷入的「冷和平」状态;会否发表比过去「江八点」、「胡六点」更有前瞻性与有效性的新概念「习××」,以概括新时期对台政策的方略,备受海内外高度关注。

  其实观察过去5年来北京对台政策的调整变化,尤其是因应2014年台湾爆发的「太阳花学运」以及2016年蔡英文的上台,北京单方面所积极推动的「两岸融合发展」的力道,彰显习近平时代对台政策的新思维及特徵已呼之欲出,这就是——「实力主义」。

  「实力主义」原本是「掘起」时代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从邓小平时期的「韬光养晦」,逐渐调整为「有所作为」以至「奋发有为」的过程中,在处理领土问题及其他对外关系上所展现强势作为的新应对特徵。近年中国因应东海局势派遣海警船在钓鱼台列屿海域巡航的常态化举措,及在南海填沙造岛的作为,甚至是在应对韩国部署萨德反导弹系统事件上对乐天集团採取的「制裁」等,都被视为「实力主义」的表现。

  应用在对外关系上的「实力主义」在现阶段所突显的主要特徵,是凭藉其强大的经济力量来影响他国可能涉及中国利益的外交政策,包括以惩罚的方式来应对「不听话」的外交行为。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实力主义」如今的一大转变,是已不仅应用在对外关系上,也开始逐渐应用在对台政策上。笔者预判这将成为十九大后日趋明显的习近平时代对台政策的新思维。

  过去北京拉拢台湾人民的做法仍是以传统的「统战」为主轴。去年8月访台的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长沙海林在解释何谓「统战」时,指出「统战」的三大特徵:一是尽可能地团结最大多数人;二是寻求最大公约数,即寻找彼此间的共同点;三是尽可能地变消极为积极,争取更多理解和支持。毋庸置疑此解释当然是官方说辞,「统战」的目的还包括达到裂解对方势力及「为我所用」等更为进取的意图与作为。不过话说回来,综观过去中共的「统战」工作,主轴仍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然而当2014年3月台湾爆发「太阳花学运」,对「中国」无感的年轻世代以「天然独」现象浮现出来,以至同年11月与北京修好的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中溃败,并于2016年1月总统大选及立法委员改选中失去政权及国会主导地位后,北京的对台政策部门开始在检讨及调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既定思维。面对民进党重新执政的局势变化,胡锦涛时代延续下来的「两岸和平发展」的对台战略宣告终止,取而代之的正是反映「实力主义」的「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战略。

  「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本人基于长达17年在福建的工作及与台商交流的经验中产生的新思维。此概念最早出现在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在视察福建台资企业辰鸿科技(平潭)时的座谈会上,习表示「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发展、融合发展」。其后习近平会见来访的国民党朱立伦及洪秀柱两任主席时更直接阐述此新概念,尤其是对洪秀柱提出的6点意见,更就第三点「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作出全面具体的论述。至此习近平的「两岸融合发展」概念宣告成形。

  习近平的论述中所突显的两大「融合」内涵,一是两岸在经贸上的融合,二是两岸人民包括年轻人之间的融合。其本质则是以大陆的经济实力为后盾,透过经贸融合带动两岸经济走向一体化,同时透过两岸人民的融合带动两岸的国民整合,以达至两岸最终走向实质统一的目的。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以「实力主义」来处理「台湾问题」的新特徵。这也是北京自从1979年开始主张「和平统一」以来对台政策效果不彰的情势下改弦易辙的全新思维。

  以「实力主义」为特徵的北京对台政策今后将如何推进,是未来的观察重点。首先在「两岸经济一体化」方面,北京将继续透过推动单方面的「惠台」政策,来促成两岸经济逐步融合,此一部分对经济实力日益膨胀的大陆而言较容易操作,香港则是最佳的范本。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一般香港的公司与大陆之间的业务往来极少,只集中在几家中资及与大陆有特殊关系的企业;然而如今香港绝大部分的公司商店的业务几乎都与大陆有一定联繫。香港与大陆的经济一体化早已俨然成形。

  相比之下两岸人民的融合则是较为困难的部分。现阶段正在酝酿的是赋予居住在大陆的台湾人「国民待遇」,也就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重点是提供「国民待遇」予台湾人的政策如何深化,如何扩大到即使不居住在大陆的台湾人。事实上,包括发给台湾居民中国公民身分证的可行性已进入大陆对台政策的研究范围。

  不仅如此,「实力主义」思维下北京对台工作的思路已经摆脱过往陈旧的模式框架,并远远超出台湾方面的想像范围。譬如近期台湾因蔡英文政府推动年金改革,造成许多军公教(军人、公务员、教师)团体的不满,而此一群体对台湾的政局具有颇强影响力,也长期被视为较亲国民党的势力。针对此一现象,已有大陆的智库正在研究如何拉拢这一庞大群体,包括填补军公教阶层因年金改革而减少的年金差额,他们估算每年约100亿台币(约22亿人民币),「大陆一个大企业一年的淨利都不止22亿……」当然,接受此项福利的条件之一,可能需要签署「认同一个中国,拥护祖国统一」的同意书,倘其后有违此同意书的内容,则可能被取消。

  诚然即便有如此构想,要操作起来并非易事,除了需要确保长期运作的稳定财源之外,更涉及台湾民众的观感以及台湾政府可能的应对措施,因此不仅要克服操作上複杂的技术问题,更需要一套有效摄取军公教群体人心的论述来支撑。

  笔者研判,展望未来5至10年的习近平时代,以「团结」为诉求、过去却效果不彰的「统战」工作将不再成为对台政策的主轴,而是以「实力主义」取而代之。不过柔性的「统战」仍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辅助功能。

  综观「实力主义」的本质,在此思维下北京的对台政策尤其是两岸人民融合政策部分将呈现以下两大特徵。

  其一,以大陆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实际利益为诱饵,直接吸引台湾民众逐渐融入大陆的社会及行政体系;

  其二,在让台湾人民融入大陆体系的操作上,不区分对象原本的国家认同如何、是否支持统一,只要遵循申请程序及接受宣示「支持统一」的条件,都予以接纳。

  诚然在「中国掘起」的时代,大陆的经济力量赋予北京在对台政策上有更多的新思路及操作空间,无可否认「实力主义」将具有一定吸引力。然而中国政治在历史上强调的是为政者的德政,诚如孔子所言「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以经济利益为主轴的「实力主义」对台政策必须配合道德上的诉求,才能达至良好效果及开创两岸长治久安的局面。

  (作者为台湾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为个人观点)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