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是中医粉丝吗?

  文:陈裕达(香港及澳洲注册中医师)

  前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访捷克,中国和捷克双边关系将会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随着中捷关系的深化,中医在捷克也开始落地生根,中国-捷克中医中心也揭幕,中医作为「替代疗法」之一,在欧洲立法进程已经进入倒数阶段。

  这也印证了中国将中医中药视为推出世界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内地网民似乎更关注的是习近平主席本人自己是否中医粉丝?

  笔者个人推测,习近平主席对中医确实是有情意结。除了其个人的亲身经历外,更重要是中医是一种代表着中国过去五千年生产形态的医学。

  笔者过去曾和内地的国际关系和文化学系学者和教授交流,请教过一个问题,就是「传统中国文化多建基于农业生产模式,在新的时代何以适应新的社会生产模式而生存下来?」
。这不止是笔者的问题,也是过去一世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问题,比如说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所提倡的新儒家思想,关注的无非就是这个问题。

  笔者之所以认为习大大是中医粉丝,关键正是由于「中医是建基于传统农业文明基础上,而过去五千年任何朝代和时期,政府所关注的第一要务,无非就是农民生计,而君主本人也就是农民的首席代表」,作为世界上最大「农业帝国」继承人,不可能反对农业文明背后的价值观。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洪流中,有一「悖论」,在理论上排名第二的农民阶级(士、农、工、商),在现实中却是最受压迫的一群,在中国的历史中,未曾出现过「离地精英治国」的根本原因,正是脱离了农业生产的思维方式,是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管理。(注:中国传统士人阶级和官僚,所关注的更多是「在地的、实用的」,比如人文伦理、水利工程、天文历法和医疗养生,而西方社会中知识分子往往是脱离农业生产的,例如希腊雅典哲学家和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修道士,他们探讨学问,倾向「离地」和理论性如几何学、代数学、逻辑学等,而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正是大学的前身)。因此有理由相信,作为世界上最大农业国领导人,对建基于农耕思维方式的医学体系,是会有一种亲和力。因此中医这种医学体系,即便是中国经历多次大变动,都得以生存。即便是中国曾经历多次废除中医运动,也终没成事。那怕是民国时最激进的余云岫、曾习西医的鲁迅还是现代的方舟子也没从根本否定中医学。

  而这套建基于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和农村人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即使在文革期间,大批知识分子被迫劳改,中医也因其实用性而得以幸存。

 

    中国曾经历多次废除中医运动,也终没成事。(视觉中国)

  传统中医面临的困境

  不少中医同寅认为,现在中医开始「西化」,脱离了传统以经典为本的理论体系。但为什么出现这个原因却没有深入探讨过。

  医学史家保罗乌尔里希昂斯丘尔德比任何人看得透彻,他说道「在任何社会,一种医疗方法体系的强不仅系于它本身的客观疗效,也与其背后的世界观有关,当儒家经学和大清皇朝崩塌,中医学本质难题是,如何重建新的意识形态层面认受性?」。个人认为,一种医学和它背后世界观(生产方式)更有密切关系。

  笔者阅读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深有启发,其中所言中国的落后,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欠缺「数字上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任中国人再精明,却没有像意大利修士发明的「复式记帐法(double
entry)」容易管理。背后原因是海洋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着重的是「量」,而在农耕文明,我们更关注的是事物的「性质」而不是精确的「数量」。而且在农耕文明生产方式,是著重个体的差异性而在工业文明下,不论是医疗、教育还是生产,都是讲求标准化和流水式作业。

  因此不是一种医疗体系改变了历史,而是不同社会生产模式塑造了不同的医学体系。

  西医临床前期的三大基础科目——解剖、生理和病理,解剖学是系统性表达形体结构而后两者正是用数字阐述正常和异常的分别。因此现代医学研究,无论是在实验室的basic
science还是临床上的bedside research,所强调的也是「形」和「量」。实验室中细胞的histology
还是临床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都是追求量化和形象化的表达,而且都是以「标准化、可重复性」为大前提。

  像中医这种既不能形象化表达,又不能用数字论证其真确性的,自然被主流视为异类。

  想深一层,更根本原因在于中医是一种将概念「符号化」的医学体系,而这种符号背后的概念是建构在农业文明上,例如五行和阴阳,而这一种思维方式已经和现代工业文明脱节。传统「经典」中医被现代化中医取代,是因为「现代化中医」更能用形象、系统而数量化的角度解释疾病的机理。而「数字化管理」所带来的便利,不但适合于政府的行政,也同样适用于个人健康上的管理。比如告诉病人,你要控制好血压,只要简单而直观告知其「正常范围」就可以了,而没有人会深究正常血压范围的统计学原理是否合理。

  经典派中医最大弊端,其实是过去农业社会中一些一般人根本觉得是「常识」的概念,今天在工业社会中变得「难以理解」。比如五运六气中岁运、十干化运用的方法学,全是建筑在农业时代的历法之上,在古人眼中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却因为改用新历而变得难以理解。中医学讲求的人与自然相应,不同节气会对人产生不同影响,同样也是以农业文明基础上建立。

  日本丹波康赖写的《医心方》辑录了很多中国医书古本,其中有很多,是说明不同节气对疾病的传变规律,但这套规律大部分是以中原季风温带气候发展出来。

  今天国内的中医,更不像传统中医,其中最为核心原因是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真正经历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演变,数字化管理、标准化作业流程正是工业文明的主旋律,今天在中国中医的变化,在微观中,反映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如何在保留自己理论体系的特色又能适应工业时代的步伐,不单是中医,正是一切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方向。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