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背后中美结构性问题爆发

  

       特朗普上周四(5日)发表声明,声言已下令美国贸易代表署额外对1,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以回应中方「不公平的贸易报复行动」。

  【熊猫眼】特朗普在声明中指,按照美国《贸易法》第301条的调查,「中国曾侵犯美国知识产权,不过中方无意改善贸易上不公平的举动,反而实施关税损害美国农业及制造业」,是故下令贸易代表署「考虑是次加税决定」。特朗普指涉的所谓「不公平的贸易报复行动」,事缘其于本月3日向中国进口的1,333项共值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中国财政部随后对美国大豆及汽车等106项商品加征25%关税以作回应。

  贸易战似战非战特朗普力争对华筹码

  美国中期选举将至,中方针对美方的反制措施已引起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第一、二级产业工人)反弹,究竟特朗普在打什么算盘?其一,综观中美近30年贸易史,美国对中国共计发动五次贸易战,结果皆是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为此皆会作出许些让步。特朗普也许天真的认为,中国会屈服。

  从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Larry
Kudlow)对美国国内的言论可见端倪,他先是在白宫对记者宣称,贸易代表署目前公布的只是对华301调查征税产品「建议清单」,又谓在「未来至少两个月内还不会真的付诸实施」,更期待「中国做出让步,并与美国达成协议,展开合作」;后又对深受中方反制的业界人士指,贸易行动是「为了坚持自由贸易的法律与惯例,而不是为了贸易战」,他「对市场的焦虑感到理解,惟认为不应该对贸易行动作出过度的反应」,「关税政策可能不会付诸实施,美国现在的政策是迫使中国进行谈判」。

  其二,特朗普有鲜明的重商主义倾向,认为美国的贸易逆差就是将市场和就业拱手予人。加之,美国精英阶层似乎有了一个共识,即使牺牲一些利益也要遏制中国的上升势头,特朗普如此做,可以得到除了草根阶层之外的更多支持。

  中方「奉陪到底」揭示东西变局

  然而,特朗普的如意算盘能否轻易打响?习近平上台后,在外交上一改邓小平时代「韬光养晦」方略,调整为「积极有为」,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极力扭转原来以西方价值与权力结构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欧美孤立主义盛行之背景下,扛起全球化大旗,又在南海纷争、中印边境冲突等问题上维护了国家利益——如此一切,皆阐明特朗普此着似乎「捉错用神」。

  事实上,打从所谓贸易战开展,中方即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回应美方。有别于此前几次贸易战对美相对宽柔的态度,中国此次回击迅速,作出一系列反制措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接受官媒访问更指,「中方做法是被迫采取的,是克制的」,「中方是不愿意打贸易战」、「但是也不怕打贸易战,如果有人坚持要打贸易战,中国奉陪到底」。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日前会见美国代理国务卿沙利文(John
Sullivan)时,重申中方在中美经贸问题上的立场,要求「美方及早摒弃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停止对华301调查,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同中方解决有关分歧」,并直指中国将「奉陪到底」,「看谁真正坚持到最后」。崔天凯1996年以外交部发言人身份回应贸易战时,以「中美知识产权分歧只能平等协商解决,对抗绝对没有出路」为回应;22年过去了,「奉陪到底」背后的意义,远大于字面本身。

  中国重构国际话语权

  这一句「中国奉陪到底」,深刻地反映出一个事实——世界正处于东西方结构性变局、迈入多元多极的国际格局中,中国意在重构失落百年的国际话语权——其话语权之重构并不限于「硬指标」上,是连带政府治理、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提供另一种思维方式的一种话语权重构。中国崛起了,与身处西方价值与权力结构建制核心的「龙头大哥」美国发生冲突,可谓必然,亦是前文所说的「关口」之义。

  中国经济「奇迹式」增长了40年,当一个迅猛的「奇迹」维持40年之久且仍在行进,自然会被研究、参考,甚至成为一种方案与价值。美国著名日裔政治学家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上世纪90年代高呼西方自由民主制将是「历史的终结」,谓其为「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然而20多年过去,福山期许的历史终结并没有到来。相反,「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却另辟大道,甚至在孤立主义于西方盛行的今天,扛起全球化大旗,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股稳定力量,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道路—
—中国不走「西方道路」而冒兴、甚至接替美国,成为全球化旗手的历程,亦驱使西方学界(以美国为主)发展出「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再演变出如今所谓「中国锐实力」(sharp
power),用以「解释」中国崛起。

  美国未摆脱冷战思维

  正如学者郑永年分析,当中国开展改革开放之时,西方期望中国会走上西方式民主道路,然而中国却发展出自己的政治模式,甚至近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各国一同协进全球治理并提出「中国方案」时,「西方就莫名其妙地感觉到了威胁」;更甚者,郑永年指西方有人认为,「中国的威权主义政治体制已经对非西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愈来愈多国家会仿照中国的体制……在西方看来,这是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最大挑战和最大威胁」。

  是次贸易问题充分反映出美国(西方)对中国的误解,甚至是其背后的冷战式思维。特朗普在竞选美国总统时强烈指摘中国,指其进行不公平贸易;这种论调背后的逻辑,是指中国存在着大量国有企业,国企受国家大量补贴甚至可谓国家的延伸,作为私人企业的西方企业不仅与之竞争并不平等,而国企在国际市场上的行为亦是政治原则高于经济原则,此种被西方认为「国家直接干预」的经济模式,甚至被西方学界冠以「国家资本主义」之名——正如苏联的经济模式被视为对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最大威胁,西方有不少精英视「中国模式」为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最大经济威胁,甚至是中国向外扩张的手段。

  华府精英矛盾心态自制焦虑

  这种对华的冷战思维,最大问题在于「不合时宜」,对美国老百姓本身亦是不利。中国并不是苏联,亦已告别「输出革命」。正如习近平此前访美指,「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从根本的经济情势上更不能与美苏对抗年代同日而语——中美不仅在经济命脉上互存互补,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的对抗更会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打击,对宣称要解决美国国内就业问题与提振经济、且面临中期选举考验的特朗普,自非好事;对刚刚走出将近八年的金融危机阴影的美国,更是打击重大。

  正如经济学者沈国兵指出,「中美贸易逆差乃因中美双边互补性贸易结构使然,并不能通过制造美中贸易摩擦来解决」。据沉的分析,1995至2015年美国对华年均贸易逆差排名前24位的三分位产品,其贸易逆差占到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的88.0%;中美在其中的23类产品上呈现出贸易差额相反的贸易互补性,「这证实即使美国不从中国进口这些产品,美国也会从其他贸易伙伴那儿进口这些产品,国际分工生产决定着美国在这些产品上将呈现持续的贸易逆差失衡」。

  此话意义是,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情势下,美国在不同商品、不同行业同时存在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实在正常——其实美国很清楚,虽然美国继续扮演世界领导者,但各种地缘政治问题都无法摆脱中国的影子;任何贸易讨论,少了中国就少了世界的一大部分。特朗普执政承诺之一是重振「美国制造」,这需要大量基建投资,但美国所能掌握的资源无法让其单独实现这项工作;美国的科技和工业基础,包括人口结构,都需要在一些投资上获得其他国家的参与,中国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参与者,原因在于中国的工业与价格结构与美国非常匹配互补。中美在这个层面合作,既有利于中国,更有利于美国。

  中美关系的结构性问题其实一大部分取决于美国如何调整其心态。在全球化的今天,冷战式思维并不可取,多边合作方是正道。一如美国一众传统精英的矛盾心情——一方面希望延续美国的「伟大」,希望这个立国不够300年的国家继续保持「龙头大哥」地位;另一方面,美国人心里明白,中国的崛起必然挑战美国的世界地位,这令他们焦虑。然而,也正是这些传统美国精英亦有不少生意在华,心里清楚明白中国崛起并不一定有损美国的继续发展,甚至是有利于美国经济。这次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是中美今天必须要过的一关。这不是一个贸易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的爆发。而中美的较量也正是源于这种关系之中的结构性格局。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