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中国官媒新华社今天引述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报导,中国将对总值500亿美元的659项美国货加征25%关税。
新华社报导,中国针对价值340亿美元的美国进口农产品、汽车和水产品加征关税的措施,将从今年7月6日起实施。
根据新华社,针对其他美国货课征关税措施,将在稍后日期宣布。
国务院税委会公告指,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的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其措施不但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且有悖于中美双方磋商已达成的共识,严重侵犯中方合法权益,故中方根据相关法例及国际法基本原则,决定对美国659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545项约340亿美元商品,将于下月6日起实施,其馀商品加征关税的实施时间则另行公布。
从税委会公告的附表可见,在下月6日实施加征关税的545项商品中,具体范围包括新鲜及急冻牛、猪、鸡等肉类产品,亦包括大豆、水果等农产品,各类水产品,以及汽车、电动车和相关零件等。
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山雨欲来,美股挫跌。美联社
中国针锋相对地宣布对美国货课征关税,以及市场担心贸易争端可能扩大,影响所及,美股今天挫跌。
道琼工业指数终场下跌84.83点,或0.34%,收在25090.48点;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2.83点,或0.10%,收在2779.66点。
以科技股为主的那斯达克指数下跌14.663点,或0.19%,收在7746.379点。
美课中25%关税双方经贸出招一次看懂
美国昨天宣布对价值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回顾中美近3个月来的贸易对峙,双方在过程中互祭规模对等的贸易制裁清单,在历经3轮贸易磋商后,最终还是在贸易战场上兵戎相见。
美国15日宣布对中国价值500亿美元的商品课征25%高关税。7月6日起将先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课征25%的关税,之后还会再对284项商品采取关税行动,包括「中国制造2025」科技发展计画在内。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随即表态指责美国发起贸易战,并指出,中国将立即公布同等规模、同等力度征税措施,中美先前磋商达成的所有经贸成果将同时失效。
以下回顾过去近3个月来的中美贸易对峙经过。
–3月23日,美国总统川普美东时间3月22日在白宫签署备忘录,在301调查认定中国涉及强迫美国企业技术转移、窃取美企智慧财产权及恶意收购美国高科技企业。美方研拟对中国销往美国的产品课25%高关税。
此外,美国依「贸易扩大法」第232条启动针对钢铝的进口关税,自3月23日起,对进口的钢铁和铝分别征收25%和10%的税率,中国未获豁免,这项政策也被称为「232措施」。
–3月23日,为了回应美国对进口钢铁与铝课高关税,中国商务部研拟对美国祭出高关税的产品清单暂定包含7类、128个税项产品,多数都是农产品以及钢、铝,涉及产品金额共计30亿美元。
–4月3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采取行动,对前述128项美国产品加征15%或25%的关税。
–4月4日,美国贸易代表署(USTR)美东时间4月3日公布对中国301调查征税产品建议清单,清单长达45页,受影响产业涵盖航太、资通讯、机器人及机械业等,价值约500亿美元的产品,建议税率为25%。
–4月4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研拟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飞机、汽车、化工品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
中国商务部公告,这项加征关税措施涉及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金额约500亿美元。实施日期将视美国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实施情况,另行公布。
–4月6日,川普于美东时间4月5日在声明中表示,「鉴于中国采取不公平报复行动」回应美国先前宣布的关税行动,他已指示美国贸易官员考虑再对1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5月3日,中美首次贸易磋商。美国财政部长梅努钦(Steven
Mnuchin)率团访中,连续两天在北京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领军的代表团会谈。缩小美国贸易逆差及美方指控中方强迫技术转移等为其中焦点。
–5月16日,中美第2轮贸易磋商。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首席代表身分,率领中方经贸代表团于当地时间5月15日下午抵达华盛顿。刘鹤此行停留至5月19日。
–5月20日,白宫公布美中第2轮贸易磋商的联合声明,在大幅减少美中贸易逆差上双方达成共识,中国还允诺,将加大采购美国农产品与能源。在智慧财产权保护上,华府提出的相关具体要求,中方也有明确回应。
美国财政部长梅努钦证实,华盛顿和北京当局已同意停止互相加征关税。
–5月29日,美东时间5月29日,根据301条款,美国将对价值500亿美元、含有工业重要技术的中国商品课征25%关税。当中将包括与「中国制造2025」计画有关的产品,课税最终产品清单,将于6月15日前宣布。
–6月2日,中美第3轮贸易磋商。美国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6月2日至4日率团访问中国,双方将继续就中美经贸问题进行第3轮磋商。会后双方没有发表联合声明,也没有提供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