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中美贸易战火正式燃起,美国于东岸时间周五(6日)凌晨零时01分,即香港时间今日中午12时01分开始对340亿美元(约2,652亿港元)的中国进口货品加征25%关税;中国同时以同等规模向美国还击。
这场贸战如何上演下去,有待观察,但同时亦把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下国际秩序仍依赖「美元体系」,尽露人前。随着中国经济崛起,金融大门渐开,人民币愈趋国际化,无可避免将会冲击美元霸权的地位,这势成为双方未来终极的战场。
美元作为全球主要的清算、交易及储备货币,究竟有多「恶」?中国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院长李晓教授撰文指出三点。首先,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中国、日本、德等「贸易国家」一边厢向美国出口赚取美元,另一边厢却要将当中大部分借给美国,形成所谓的「商品美元还流机制」。事关,如果这些「贸易国家」不这样做,美国要依赖自己满足基础货币发行的话,便要印钞,大有可能引发美元贬值。美元失势,全球目前都不会好受,一来其贸易国本身拥有的美元储备将缩水;二来美元贬值意味着贸易国本币升值,不利出口。
另外,自石油交易的美元计价机制形成后,全球大部分合约,如大宗商品大多以美元计价,各国「买货」必须拥有美元,这亦是美元即使与黄金脱钩后,仍可保持着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目前,美元占全球储备货币的60%以上,而作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的欧元,所占份额仅略高于20%,排行第三的日圆更只有4.9%,显然难以撼动美元地位。
石油交易以美元计价,美元霸主地位更牢固。﹙路透社﹚
最后,除了储备外,金融学院院长李晓教授又指出,美国对外债务是以本币计价,该国80%以上的对外债务是以自己可以印刷的美元计价。换言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讲,针对自己的对外负债,美国可以通过印刷美元解决。
目前,中国持有的美债总规模达到1.1819万亿美元,仍为美债最大海外持有国。但「债主」的话语权不比「债仔」高。近日,外界有声音指中美贸易战,中国可借沽售美债还击,但试想如果只抛售一部分,那么手中持有剩余部分国债的市场价值便会显著缩水,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下降。
「去美元化」运动掘起
美元成为全球主要的通用货币,美国因而享有经济上庞大的利益。不过,「美元体系」的问题,已有不少人提出。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月前已指出,中美贸易逆差未来几年仍会继续扩大,但真正的原因不在中国。罗奇认为,美国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贸易赤字,反映的问题是美国没有足够储蓄这一事实,由于美国没有足够储蓄,却仍希望消费增长,因而要从国外进口剩余储蓄,「用庞大的国际收支和贸易赤字来吸引外国资金。」
近年,已有零声「去美元化」的运动。例如委内瑞拉宣布停止使用美元作为贸易结算工具,其后俄罗斯亦批准立法,将在2018年之前,使卢布成为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另一边厢,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脚步从未放慢,今年3月以人民币为计价基础的原油期货合在上海石油交易所挂牌,今上交所成为全球第三个挂牌石油期货商品的交易所。
虽然现在说中国可挑战石油美元地位仍言之尚早,但「石油人民币」苗头已起,成为人民币国际化一大里程碑,其如何夺取美元的话语权,势成为中美角力的终极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