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美国总统特朗普早前以「史上罕见的后果」威吓伊朗,而伊朗亦声言若美国敢开战,战争将会由伊朗作结。一轮隔空对骂后,特朗普在上周一(7月30日)却突然表示乐意无条件与伊朗展开会谈,不过伊朗已表明在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朗核协定后,双方对话只是痴人说梦。
这场「口水战」的背景是,美国针对伊朗工业及金属产品的制裁,将于周一(8月6日)完全恢复,是美国退出核协定后首场实质攻势。
对于美国恢复制裁,伊朗威胁会封锁霍尔木兹海峡(Strait of
Hormuz),届时将波及占全世界35%海运石油的运输,对全球能源供应影响重大。另外,7月26日,两艘从沙特阿拉伯出发的运油轮,在也门对开的曼德海峡(Bab-el-Mandeb)遭飞弹袭击,事件是由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组织(Houthis)所为,普遍被理解为伊朗在美国制裁生效前施下马威。
霍尔木兹海峡上的运输(路透社)
欧盟「防卫法规」 抗衡美国制裁
伊朗核协定之存亡,要看协定国能否维护伊朗的经济利益,其中欧盟的回应尤为重要。自2015年核协定签订后,伊朗对欧盟出口急升约6倍,而欧盟公司亦多有在伊朗投资,仅法国道达尔(Total)这一家企业就在伊朗有近50亿美元的能源业务。
欧盟曾向美国为其境内注册的公司申请豁免于制裁之外,却遭拒绝。为保护对伊贸易,欧盟试图将美国制裁加入「防卫法规」(Blocking
Regulation)的框架,以阻止欧盟公司屈从于非欧盟地区的管制,包括制裁及有关罚则。欧盟早在6月已通过将美国各项制裁加入「防卫法规」框架,如无意外,会在制裁正式实行的同一日生效。
美国对伊制裁的「撒手锏」来自于「二级制裁」,此做法将规管范围扩展至非美国注册的公司,禁止其对伊贸易。
由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不少非美国公司都要透过美国的银行系统交易,使美国政府有很多方法惩罚违反制裁的外国公司,例如冻结资金、高额罚款等等,阻吓性甚高。欧盟的「防卫法规」正是要保障欧洲企业免受美国的「二级制裁」影响。
「防卫法规」在1996年美国对古巴禁运时设立,最终换来美国的政治妥协,承诺不对欧洲公司采取行动,法规并未真正派上用场。不过,在欢迎外资并身为石油生产大国的伊朗,制裁牵连的公司极多,与当年古巴的情况迥异。即使欧盟真的惩罚执行美国制裁或罚则的公司,但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只会面对一个几乎不容考虑的选择:要跟美国还是伊朗做生意?如果企业首先中止对伊贸易以避风险,欧盟纵有「防卫法规」抗衡美国,亦无济于事。
伊朗重陷美国制裁之中,无可避免;欧盟、中俄则会尽力反对,以维护核协定。各国都已清晰表态,普通人该怎么办?
美国退出伊朗核协定后,伊朗官方货币里亚尔(Rial)兑美元汇价大跌,12万里亚尔才换到1美元,相对于年初4万多里亚尔换1美元,币值暴跌近三分之二。
币值大跌,货比钱贵,很多伊朗商家都不愿意将货品出售,因为以货物换得的金钱根本不能保值。而且与进口有关的货物成本愈来愈高,加上制裁逼近,今天把货物卖出,明天就可能无货可卖,而手上只剩下价值不断下跌的货币。因此,自6月以来,伊朗首都德黑兰就不断有商贩罢市罢卖,要求政府稳定里亚尔汇价。
6月25日,德克兰民众罢工罢市,抗议里亚尔贬值。(视觉中国)
物质匮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伊朗政府于是以各种方法禁止外币离境,但此法却令外贸商人的经营更为困难。另一方面,伊朗仍然维持官方指定汇价的制度,至今兑换价仍然维持在4万多里亚尔对1美元,与上述的市场价格差距极大。一般商家几乎不可能透过官方汇价换得美元,只能靠民间市场。官方汇价助长贪腐,使有门路的人能牟取暴利。然而,美国制裁更禁止任何人大额买卖里亚尔,伊朗的外汇问题将更为严重。
币值大跌,令外国货可谓「有钱难求」。所谓的外国货,不仅指名牌手袋等奢侈品,还包括不少生活必需品,其供应短缺使普通人生活极为困难。
艺术学生用的专业文具被停止入口;大学教授不能入口实验器材,研究计划只得付诸东流;年轻人想要了解世界时事,在网上订阅《时代杂志》也无法付款;飞机零件难以取得,维修困难,亦会加大意外的可能;经高度提炼、污染较低的燃料不能入口,大城市雾霾闭日;若有天灾发生,外国团体筹足款项,却无法将之用于受灾的伊朗人身上。如此种种,在制裁中可说司空见惯。
随制裁生效日逼近,伊朗人要用愈来愈多里亚尔去兑换美元。(视觉中国)
虽然人道物资在制裁范围以外,但外汇交易受限,令物资入口障碍重重。因为药物短缺,「有病不能医」的情况甚为常见。有时候,医院更会要求病人家属自行去外面搜购所需药物,此时只能依赖黑市交易,价格高昂之余,药物真伪莫辨,易令无辜病人受害。
然而,经过40多年制裁,伊朗人早已习惯困难生活。不少从事黑市业务的「中间人」亦应运而生,以应付各种物资短缺。有不少人开地下书店,将外国的书籍或杂志偷运入境,德黑兰的大学生都熟悉这些门路;甚至连小孩子要求父母买玩具,也懂得要去找黑市商人。制裁下的生活虽然处处受阻,但伊朗人亦能通过民间变通应对,将影响尽量减轻。
企业蒙受损失基层员工恐丢饭碗
制裁除了影响平民生活,更可能令商业机构损失惨重。伊朗除能源出口外,更盛产手织地毡及开心果。以往在制裁下,两者都堆满货仓。一位雇用超过5,000人的地毡生产商,就说其对美出口货品占总生产的两成,加上制裁造成的贸易阻碍,预计要大减生产量。他认为,全国至少有一半的地毡纺织工,在制裁生效后要「另作打算」。
外国企业亦难幸免。法国能源公司道达尔的行政总裁潘彦磊(Patrick
Pouyanné)直言:「如果我们继续投资伊朗,道达尔将不能进入美国的金融世界。我们的责任是要保护公司,因此要离开伊朗。」虽然他说可以循以往做法,为其公司在伊朗的数十亿能源投资向美国申请豁免,不过他认为获批机会太低,还是撤出伊朗避险为上。
其他大企业亦决定「止蚀离场」:世界航运公司龙头丹麦马士基集团(Maersk),早在5月决定撤出伊朗;法国标致车厂(Peugeot)将会减少在伊活动,并计划最终完全撤离;德国西门子亦会停止接收来自伊朗的订单;美国波音公司也取消了与伊朗航空公司签订、总值达200亿美元的飞机销售合同。连俄国最大的钢材生产商俄马钢(MMK),亦中止了对伊出口。虽然美国制裁仍未实施,但从各大国际企业的反应看来,其威慑甚重。
美欧嫌隙日显欧盟保自身利益
伊朗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便一直受制于不同程度的制裁,抗压力甚高。在伊朗核协议的争议上,美国的单边主义完全得不到国际社会支持;如今制裁重启,纵然会令伊朗有一段难捱的过程,但在欧盟、中国及俄国的合作维护下,不排除伊朗核协议可以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维系下去,而这只会进一步减弱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当然,这最终仍取决于欧盟的实际行动,以及美方会否直接或借以色列等盟友,对伊朗做出更多挑动行为。
不过放眼当下,如今局势的另一个结果,则是欧盟从今次事件中更理解到自己的利益不能单靠美国,而要自己维护。
自二战以来,欧洲多国都一直依从于美国建立的世界秩序,以之为符合所谓「全球利益」的和平框架。然而,美欧嫌隙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日益突显,特朗普上台后的一系列单方面举措,诸如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在北约军费负担上大做文章,又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欧盟国家加重关税等,都使欧盟渐渐醒觉到其实美国一直以自身利益为先,现在特朗普只不过是不再掩饰而已。故此,欧盟利益实要欧盟自己来守护。在伊朗核问题上,欧盟放弃跟从美国,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