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史变东亚史 台历史新课纲大翻转

  新历史课纲因「去中国化」,预料将引发课审大战。图/教育部提供12年国教新课纲争议不断,先是去年国语文领域高中文白比被「翻案」,从原本文言文比率维持在45%至55%,改降成35%至45%;近期则因课审进度大延宕,引发外界忧虑108学年恐匆忙上路的争议。

  教育部强势过关?快刀斩乱麻?

  本周六(11日)起,一连三天要开七场会议审议社会领域课纲,其中历史课纲因「去中国化」,预料将引发另波课审大战;课审大会三天火速快审决定下一代的「历史」,教育部是要强势过关?还是为了要快刀斩乱麻?

  依据草案,12年国教新课纲高中历史将不再分台湾史、中国史及世界史,而是分出3个分域:台湾、东亚及世界,一改过往大量中国史内容,从原本的1.5册内容缩减为1册,并将中国史改放在东亚史的脉络下讨论。

""

  采主题式老师:过于省略历史脉络

  旧课纲的历史科编排方式,是按照年代或朝代的顺序排,比如中国史分成「先秦时代」、「秦汉至隋唐」、「宋、元、明与盛清」等。新课纲则用主题式的方式分单元,比如中国相关主题有4个单元,「中国与东亚的交会」、「国家与社会」、「人群的移动」和「现代化的历程」。

  依据课纲草案内容,国中及普高必修的历史课程采分域架构,从人民的主体观点出发,以由近及远、「略古详今」为原则规画。

  但像是石器时代、夏商周三代都消失,内容也着重文化史、制度史,政治史的部分几乎都没有了,有教师担心「过于省略历史脉络」,恐让学生难以完整吸收,老师补充势必得要加强。

  另有课审委员学生代表萧竹均将于课审大会提案,提高台湾史占国中历史科比率,台湾史学习时数不得低于历史科总学习时数的1/2,并建请研修小组于历史科与公民科,研拟历史正义与转型正义相关学习内容,以及增加台湾原住民史相关内容,萧竹均说,希望拥有一个「以台湾为主体的历史课纲」。

  王仲孚:这样的历史课纲为「去中国化」

  「从教育角度看,这样的历史课纲实在很荒唐!」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王仲孚表示,这样的历史课纲,是为了「去中国化」,忧心下一代会变成「没有史观」,质疑这个课纲是「台湾国」的课纲吗?中华民国的课纲怎么可以没有中华民国的主体性?

  王仲孚举例,新课纲历史部分,看不到关乎中国文明起源的石器时代,夏商周三代也都没了,大禹治水传说、甲骨文发现可以不知道吗?他痛批「根本是在胡搞,实在太荒谬。」

  全国校长协会秘书长谢金城表示,新课纲是以台湾本位看史观,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可能不知不觉在课纲中呈现,呼吁课纲审议应该抛开政治上的纷扰,回到教育初衷。他认为,将中国文化纳入东亚文化,跟既定观念差太多,学生在史观认识上,不该「重台湾文化,轻中华文化」,应均衡发展。

  陈培丰:观点不一样可以看到更多元

  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陈培丰表示,他所做的研究也都是用东亚的观点去看中国文化,例如用东亚的架构看汉字、汉文等等,「观点不一样,可以看到更多元、复杂的东西」,且从中国起源的事实是不会变的。

  到了21世纪的今天,已有很多混杂的历史现象。陈培丰举例,中国和越南、韩国产生很多交集,关系也更多元、复杂。任何一个大的文化,一定会产生很多分支,造成很多新现象或新主体,「包容进来一起看,或许可提供另一个思考的方向或答案。」

  台北市中山女中历史教师邱永春指出,目前的高中历史课纲,中国史、台湾史和世界史都很完整,现在改为主题式,变得「支离破碎」。完整的内容落在国中端,但学的是比较粗浅的内容,高中应该是要加强学生历史能力的阶段,但现在又变成全部是主题讨论。

  「就算是主题式教学,还是要有历史脉络。」邱永春举例,一旦离开了历史背景,怎么谈族群?例如,讨论族群融合,学生还是要有「编年」的观念,但在新课纲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就得靠老师额外补充,「老师和学生要做的功课都会更多」。

 新历史课纲改为主题式,老师担心失去历史脉络。本报资料照片/记者余承翰摄影「历史本来就是政治性的学问」,建国中学历史教师庄德仁说,如果用意识形态去解读历史课纲,一定会变成「一边一国」的政治概念。但他认为,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其实东亚本来就是一个世界,如果用善意的解读,以往历史科很少关心横向的连结,而现在是全球化世界,学生应该想想南韩首尔或日本东京的学生在学些什么,让学生从区域性去想想自己、开阔视野,跟上世界脚步。

  张文隆:只是角度转换用东亚关系看中国史

  新北市三民高中历史教师张文隆表示,这次新课纲,除了略古详今之外,其实叙述内容差别不大,只是角度转换,用东亚关系看中国史,而以前是以中国中心看东亚史。以前会先讲中国内部的历史,接着再以中国为中心,谈中国和东亚,乃至其他地区的关系,也就是中国中心的东亚互动史。现在全球化与多元化,强调去中心的历史教育。

  张文隆说,希望孩子不带偏见,和不同民族、文化互动,所以国教精神很重要。否则未来的孩子,还是会像我们过去一样,敌视或歧视其他民族与文化,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像现在很多人会敌视日本、俄国,又瞧不起中国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南亚各民族。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