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眼】美媒:中國電影業新時代
被譽為中國首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春節檔期叫好又叫座,短短五天之內,票房大賣人民幣逾14億元,外界預計最終票房將超過50億元。美媒形容,此片將象徵中國電影業新時代的到來。
導演:故事很有中國特色
導演郭帆表示電影從故事到文化內核都很有中國特色,不僅表達中國人對土地的深厚熱愛,靠團結的力量參與救援,認為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在中國特別容易被理解。
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雨果獎(Hugo Award)得主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在面臨太陽瀕臨死亡的危機之下,人類為了自救建造無數個行星發動機,驅動地球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地球卻因被木星的引力吸住而即將撞向木星,全球展開緊急救援,爭分奪秒去重啟熄火的行星發動機。
紐時:中國影業終於上太空
歷時近四年的籌備及創作,由藝人吳京、屈楚蕭、李光潔、趙今麥、吳孟達等人主演,於農曆年的黃金檔期上映。電影在內地口碑甚佳,一上映便在豆瓣網拿下8.4的高分,影院排片率從第四逆襲到第一。貓眼專業版對「流浪地球」的票房預測是人民幣53.34億元。不僅黨媒「人民日報」、環球網等亦紛紛轉載相關報導,美國「紐約時報」稱中國電影業終於加入太空競賽。
劉慈欣說,「中國現在充滿了深刻變化和未來感,為科幻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業內人士分析,「流浪地球」的火爆票房和口碑,只是一個註腳,中國科幻創作方興未艾,從小說、網劇、電影到新媒體,中國正在成為科幻創作的熱土。
「團結力量辦大事」沒超級英雄
導演郭帆在電影首映時表示,該片從故事到文化內核都很有中國特色,表達了中國人對土地的深厚熱愛。國家有一定的國力之後才可能去拍科幻片,正因為「流浪地球」中沒有鋼鐵俠等超級英雄,所有參與救援的都是一個個普通人,靠團結的力量完成,「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在中國也特別容易被理解。」
以「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國人」為題的評論在網上流傳,直指「流浪地球」帶來「一股清流」,與其他好來塢電影不同,不是所有的主角都是貫穿全劇的英雄,而是一種將全人類團結在一起「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理念。中國人理解的未來世界是求同存異,共同發展,不會輕易認命等的價值觀。「流浪地球」表面上是一部科幻片,其實承載着許多中國文化的內核。
效果勝情節?外界評價兩極
外界對「流浪地球」的評價相當兩極。有内地網友力推這部電影,將它視為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但也有人看完後批評,整部片視覺效果蓋過故事情節的陳腔濫調,如同複製好萊塢的科幻災難電影背後的意識形態,只不過是將「大美國主義」或「只有美國人能拯救地球」,變成為「大中國主義」或「只有中國人可以救地球」。
片中科學邏輯 遭酸不能深究
另有評論認為,電影亦有不足之處,劇情設定、台詞、演技,及影片中關於太空的科學邏輯受到質疑。「中國新聞周刊」的文章指出,該片只是達到「硬科幻」的基本要求,其他的情節,如在地球上建立反向發動機、被木星引力捕獲、太空倉生活常識等,經不起深究;「流浪地球」在製作方面仍與「星際效應」、「阿凡達」相距甚遠。
題圖:首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