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眼】“葑田青仄博弈局,岛树墨榲烟雨图。”中美新一轮高级别贸易谈判刚刚结束,美国贸易代表已经于2月15日下午在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见面,在这样的时刻,有关习近平在2018年11月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曾经针对美国发表强硬谈话的传闻显得尤其微妙。
2月13日,香港《明报》在一篇题为《习特几时再会》的文章中透露,2018年习近平在上海主持进博会时曾在内部发表一番谈话。大意是当年朝鲜战争“志愿军(中国解放军)只有10天的补给水平,照样和美国人打个有来有回,现在我们的武器已经是世界最先进水平了,可能早免还是要碰一下的,不碰怎么知道到底谁真的厉害”。
《明报》指,这番硬话并未获得中国官方证实,真假难辨,但不排除是有意放出,为目前流行于海内外民间的中国政府“软弱论”消毒。相关报道一经出现,就被包括台湾媒体在内的全球多家中文媒体转载。
为何出现“软弱论” ?
所谓的“软弱论”,是指中国民间尤其是网民对中国政府处理对美贸易关系的不满。自中美展开贸易战以来,中国网上舆论对当局处理中兴、华为乃至对美谈判的手法多有非议,批评北京太软弱。据称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早前会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时的座位安排、面部表情等都引来中国网民批评,指刘鹤“屈辱”、“卖国”。因此有解读上述习近平“放狠话”传闻出现,是为降低“软弱论”影响。
中国从2018年3月22日之后,已经对特朗普在贸易战问题上的反复无常有了极为深刻的体验。这种反复无常正是中国舆论对美国愤怒的源头。从2018年5月至今的几次首脑、部长、副部长级对话,让中国不止一次地验证了此前“白宫发布的策略性声明既感到出乎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的判断,也激起了中国各界对贸易战期间美国的不快。并最终导致对中国政府“软弱”的批评声音开始出现。
当外界以为中国可能会受民粹情绪和民族情感双重裹挟时,很多观察家恐怕就低估了北京的意志。
北京要不要理性
中美贸易战自爆发以来,经过中美的数轮交锋与试探,应该说,两国都对对方在贸易战背后的利益诉求和应对之道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和对策,特别是比较起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的倏忽变化,北京或许是更为成熟和理智的一方。
就如在2018年12月就曾流传出的北京针对华盛顿的21字方针“不对抗、不打冷战、按步伐开放、国家核心利益不退让”所表述的那般,中国不会主动寻求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抗,更不会如有些分析所认为的,中美之间要落下一道铁幕,重新回到冷战的状态。且不说特朗普政府是否有如此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就中国来说,也会尽力避免在话语和思维上陷入硬碰硬的“修昔底德陷阱”窠臼中。
中国的谈判团队应该已经做好了面对一个反复无常的美国的准备。毕竟,中美的矛盾是既然是结构性矛盾,那么这种斗争的反复就是在所难免的。
中美双方2月15日的谈判结果目前尚未公布,不过,不管习近平“放狠话”的传闻真实性如何,“软弱论”与“死磕派”都不会是北京对美谈判态度的主调,更不会成为影响北京行为的主要因素。
其实,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与姆钦时,重申中美关系重要性,强调「合作是最好的选择」,但谈话软中有硬,棉里藏针,称「合作是有原则的」。这一表述已经透出中坚守底綫的决心。而这一决心,与前文提到的内部讲话,可谓一脉相承。所以真假不难判断。(详见《熊猫时报》发表的《头条萧析:习说「合作有原则」 贸战停火恐仍路遥遥》一文分析)。
未来,两国谈判的干扰因素很多,美国起诉华为以及引渡孟晚舟问题、台湾问题、朝核问题均随时可能成为两国谈判的干扰因素。但北京要分得清主次,不能被其他各种事项带偏,不能陷入美国右翼的陷阱,沉住气、稳住神、分清主次,专心就贸易问题谈出成果是北京目前要做的。
(201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