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聚焦中美】有關中美領導人就最終貿易協定簽訂的會晤推遲的消息透露出之後,雖然3月14日上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應約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進行第三次通話,官方消息稱雙方在文本上「進一步取得實質性進展」,但外界依舊認為中美在達成關鍵性共識方面仍然有分歧。
中國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就相關問題接受了香港記者採訪。他認為在官方消息出來之前,任何對分歧的猜測意義不大,推遲本身也是一種談判策略。
香港記者:最新消息稱原定於3月底舉行的習特會將延期,這反映了談判背後的困難程度以及雙方的謹慎態度,3月12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通話,稱雙方就關鍵問題舉行具體磋商,而此前的第七輪談話之後,官方消息亦稱談判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你認為談判中有哪些主要的分歧使得最終協議難以落地?中美談判的前景如何?
達巍:具體是什麼分歧不好估計,現在還沒有進一步的官方消息出來,憑空猜測並沒有太大意義。總體上我對於談判前景還是謹慎樂觀的,至少雙方都有意願達成協議,而且在訴求方向上也不是完全衝突。美國方面的很多訴求和中國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這也意味著雙方在利益上並非完全敵對、完全矛盾或者相互排斥。訴求互補,雙方意願也有,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目前推遲達成協議,不能證明協議就達不成,雙方也在沿著共同方向努力。我認為推遲顯示了兩個問題。其一,確實沒談完;其二,這也是一種談判的策略。特朗普政府想傳遞一個信號,這就是美國並不急於和中國達成協議,只有中國滿足到了美方的需求,才能簽訂協定。特朗普自己在推特上也說,只簽訂一個協定意義不大,需要的是一個好的協定。從策略層面看,中美談判在某種程度上和美朝談判有點像:方向確定了,中間可以停一下。所以現在中美還處於最後博弈的過程當中。
原訂在3月底舉行、一次敲定中美貿易協議的習特會,繼早前傳聞中的3月初海南會未成後,料將再度延期。(路透社)
香港記者:有媒體報導稱中國方面因為擔心習特會像2月底的「特金會」那樣無果而終,所以決定推遲落實最後的談判協議。不過,各界也一致同意,推遲意味著更多細節上的磨合,是為了最終達成更穩固的協定。
從去年三月份貿易戰開始,美國其實並沒有實現預定的目標,比如減少貿易逆差。相反,有研究表明,美國的貿易逆差在貿易戰以來甚至還逐月打破歷史記錄。
而現在特朗普則表達了想要達成協議結束貿易戰的明確意願,有分析認為特朗普當下面臨的國內壓力是一大重要原因。
達巍:國內壓力當然有,但我不認為是主要因素。回過頭看,在經貿問題上特朗普從競選到現在,對中國的態度是一以貫之的,只是在表述和細節上有些變化。比如一開始宣稱要宣佈中國為匯率操縱國,這些競選主張後面並沒有繼續堅持。現在美國主要談的是結構性問題,這一點在競選時基本並沒有提過。但是無論如何,在中美經貿關係方面做一些大動作,本身就是特朗普的競選承諾。
我不認為他僅僅因為國內的困境才傾向於結束貿易戰,只不過現在在國內黨內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中美貿易戰的儘快解決對他來說有好處,能轉移一部分壓力。
自從民主黨掌控眾議院之後,特朗普的執政面臨更大的考驗。特朗普在內政與外政上的任何舉措,皆有機會受到來自民主黨的挑戰。(路透社)
香港記者:的確特朗普上任之後還堅持履行競選承諾,這在美國歷任總統中並不多見。也有一種分析稱,「中國牌」一直以來是特朗普手上的利器,所以現在暫停,是為了全面備戰大選的時候更好地通過向中國施壓來牟取政治籌碼,所以哪怕現在達成協議,中國也應該警惕美國的反覆。
達巍:這也是一種猜測。我確實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畢竟特朗普的風格有高度的不可確定性。目前也沒有證據能證明,特朗普一定會採取什麼樣的做法,都是在可能性層面討論。所以現在不好就具體問題提前判斷。我們都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現在與美國達成協議也不意味著一勞永逸。中美經貿矛盾將長期存在。你問題中提到的這種分析有一定意義,因為可以提醒中方達成協議之後可能存在的變數。
3月5日午間開啟的兩會第二場「部長通道」上,商務部部長鐘山回顧中美磋商過程,並表示「磋商非常艱難辛苦,對於成果應當珍惜」。(視覺中國)
香港記者:中方的談判風格與美國不同,中國習慣於先定下大框架,然後再協商細節。而在美國,總體的框架在部門之間的落實並不容易,因為會涉及到各自的利益。這兩種談判風格的差異對於談判本身會有哪些影響?
達巍:我認為在這次會談裏,大的風格差異並不是很明顯。其實美方的主流觀點就是要推動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儘管每個部門有其各自利益和各自關注的問題,但是大方向一致。美方希望達成協議,這是美方的總基調。
中國方面其實也很清楚,希望和美國談成。中國希望通過達成協議穩定中美關係,也有很多人認為,如果與美國的協商成功,也可以推動中國國內的改革開放。
商務副部長王受文周六(9日)透露,中美貿易談判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已取得實質性進展,所達成的協議將會取消所有相互加微的關稅;他同時強調任何執行機制必須「雙向、公平且平等」。(新華社)
香港記者:在去年中美貿易摩擦最緊張的一段時間,不少分析稱,中美之間的分歧由意識形態造成,這也是雙方矛盾難以調和的根源所在,但是我們認為不應該過度強調意識形態分歧的重要性。
達巍:我大致同意你們這個觀點,如果把中美分歧狹隘地定義為意識形態是有點問題的。
中美意識形態當然有差異,但是肯定沒有到當年美蘇之間你死我活的地步,那種意識形態的分歧是以互相消滅為終點。中美之間肯定不是這樣的關係。我認為這幾年中美關係中出現的問題與意識形態有關,但不全是意識形態的問題。
現在看,中美兩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差異,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其實很深刻,比如中國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其與美國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之間的差異是造成當前中美經貿矛盾的重要原因。說到底,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發揮多大作用,在這個關鍵問題上中美的差異很大。這不是意識形態問題,但是和意識形態有關,或者說與中美的基本政治制度差異有關。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討論中美之間的意識形態差異,我能理解為什麼有這樣的討論,但如果只強調意識形態則不太準確,其實中美國內政治、經濟、制度的差異是一個更宏大、更複雜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