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时社评】中印是“搬不走的邻居”,“向前看”乃上策

【熊猫时报讯】9月,中国和印度接连在军事层面、外交层面进行高级别会晤,就中印之间有关问题交换意见,为缓和中印边境紧张局势、避免边境事态升级照入光亮。自今年6月以来,中印边境局势不断恶化,发生肢体冲突、鸣枪威胁等“不克制”事件,外界对中印边境失控风险感到忧心。

中印边境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1962年两国因边界争端爆发一场战争。几十年来,中印从两国关系大局的政治角度出发,通过相关机制积极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形成一定的默契和成果,但远没有到达一劳永逸的程度。这也是中印边境时不时“出事”的客观原因,比如2017年洞朗危机以及今年一系列对抗事件。

一方面,必须承认,“中印边界还没有划定,所以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深思,中印边境几十年来总体“克制”的趋势,为何近几年尤其是今年频频出现“异动”?边境冲突事件其实是中印关系的一个缩影,映照出了中印关系里“亚健康”的一面。

一是长期以来印度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结。网络流行词“羡慕嫉妒恨”,比较恰当地形容了印度对中国高速发展的心态。人口规模相当,都是亚洲大国,都是重要新兴经济体国家,印度习惯把中国这个邻居视为比较参照,“超越中国”心结很重。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光环亮眼,而印度经济改革起色慢、影响力更多局限于南亚,从羡慕、嫉妒到恨,消化还是转化,尽在一念之间。

二是印度随美国而舞,捞取利益。有观点认为,中印关系的症结,归根结底还是在中美关系上,中美关系出了大问题,所以中印关系也会出问题。事实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封杀多款中国App、限制中国投资、对中国产品祭出进口禁令、主动融入“印太战略”、鼓吹深化“印台关系”……印度遏华举措与美国如出一辙。但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吗,印度到底是美国的垫脚石还是真伙伴,恐怕要三思。

三是新德里“声东击西”转移国内视线。疫情之殇与民生之痛,已经成为印度国内不可承受之重。由于疫情,4月至6月间,印度经济增长跳水约24%,创下纪录。在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下,印度自6月放松防控,疫情也由温和增长飙升为9月份的指数级增长,研究团队预计10月第一周印度累计确诊病例数将超过美国。疫情全面失控、经济陷入困境、国民怨声载道,不排除借边境事端发泄国民情绪的意图。

中印边境“出事”后,除了较低层级的持续沟通之外,9月4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与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o辛格在莫斯科举行会晤,9月1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莫斯科会晤,并达成“五点共识”。中印为控制事态所做的努力,既展现了中国“要龙象共舞不要龙象相争”的睦邻观,也表明新德里当局也不愿大动干戈的“底线”,毕竟战争的代价不是容易承受的。

遗憾的是,“五点共识”在落实阶段受到了掣肘。印度不同部门的官员和政治力量,对“和为贵”还是“硬到底”仍有不同口径的表述,正如6月冲突后印度高层既宣称要控制事态又盛赞军人英勇的“两面”做法一样,令外界搞不清印度的统一立场,暴露了印度政治集团的分裂。有关印度军队继续向边境输送囤积物资的报道,也令外界质疑印方的诚意。非理性的印度舆论也是一大掣肘因素。印度媒体不仅看热闹不嫌事大,成为民族主义者鼓吹开战的传声筒,还炮制种种边境对抗的假新闻,不停操控舆论导向、挑动国民神经,以致印度官方不得不出来辟谣。这表明中印边境局势的降温并不简单,仍需要加大政治解决动力。

中印是“搬不走的邻居”,与其猜忌较劲,不如携手合作。战胜疫情、复苏经济、改善民生,是中印当前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印比肩的理由远远超过翻脸的理由。靠转移视线是战胜不了病毒的,也难以根本解决印度经济困境,非理性排华反而将诸多发展机会挡在门外。多一点务实少一点意识形态,多一点互信少一点对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把大局稳固好,越是产生分歧的时候,越是要看长远、向前看,这才是文明大国所应具有的格局和智慧。

来源:【欧洲时报】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