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时社评】数据安全,欧中合作正当其时

【熊猫时报讯】中国近日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就全球数字治理提出中国主张。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渐深的背景之下,在美国等国将数据安全政治化的现实之中,中国此举有助于弥补多边数字治理领域的缺失。

在中国提出此项倡议后不久,欧中双方又在中德欧领导人峰会上同意建立数字领域高层对话,打造数字合作伙伴关系,为欧中在该领域的合作指明方向,也凸显出未来双方在此的合作空间。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数字化成为日常生活的刚需,从远程办公到在线教育,从社交网络到新冠追踪App,不一而足。即便将时间调回疫情前,数字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国防军事等领域,数据成为了国家基础性的战略资源。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随着数字化而来的是与日俱增的数据安全风险。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科技与伦理、创新与监管,是全球各方的共同烦恼,亦关乎其切身利益。

在此背景下,已有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始“探路”数据安全的规则制定,“数据主权”思想渐渐融入到立法和执法活动中。欧盟于2018年实施了堪称“史上最严格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中国于2017年开始实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也正在酝酿中;美国也已开始着手制定国家安全与个人数据保护法;越南、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同样在数据安全立法上有所行动。经合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数据法规数量已从21世纪初期的50个增加到2019年的近250个。

遗憾的是,这些规则多是一国或地区的内部规则,与全球化、数字化时代不能完全匹配,甚至由于各地对数据保护的标准、价值取向和能力水平不同,这些错综复杂的规则之间经常发生摩擦。近年来,类似案例越来越多,如欧盟最高法院裁决欧美使用近四年的“隐私盾”失效,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下令脸书(Facebook)暂停向美国传输欧盟用户的数据。

在全球数字治理存在赤字之际,中国提出了数字安全领域首个由国家发起的全球性倡议,无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有助于各国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特别是中方在此过程中回应了不少国际高度关注、存有疑惑以及恶意炒作的热点问题。比如倡议提出,不得强制要求本国企业将境外数据存储在境内、不得直接向企业调取境外数据、企业不得设置后门等要求。

这份全球性倡议之所以由中国发起,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一方面,中国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在经济社会中的比重日益增长。“先发展,后规范”的模式,也让官方和民间深切感受到加强数字治理的急迫性。因此,中国亦是数字领域立法的先行者,一直在探索以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筑起虚拟世界的安全屏障。

另一方面,中国数字技术、数字企业近年来频繁遭到污名化,自然希望早日建立全球通用的规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国倡议的公布正值美国发表《清洁网络倡议》之后。在这之前,美国多次攻击中国的一些数字企业、互联网企业,指控它们威胁美国国家安全、隐私安全。围绕数字治理,大国之间争夺规则制定权本身无可厚非,但若就此大搞“数字霸权”,将数据安全问题政治化,则明显违背了多边主义,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也不利。

数据安全无国界,数字治理也是一个全球化难题。竖起高墙、筑起壁垒,都不是长久之道。欧洲和中国素来坚持多边主义,在全球数据安全领域,将“秉持多边主义”列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三大原则之首的中国,无疑与欧洲更加志同道合。再加之,中国的数字经济产业方兴未艾,欧盟正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双方合作互补性强、潜力巨大。由此来看,维护数据安全,加强数字合作,欧中可谓正当其时。

2020年是欧中关系的“大年”,双方提出打造数字合作伙伴关系,也将为“后疫情时代”合作注入新动力。旅欧华侨华人也期待,作为国际两大力量的欧洲和中国能够在全球数据安全上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数据流才能成为发展与繁荣之计,而不是矛盾与冲突之源。

来源:【欧洲时报】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