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4月10日,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和一小批美國記者抵達北京,成為自1949年以來第一批獲准進入中國的美國人,為緊張的兩國關係吹來了春風。
乒乓外交不僅拉近了兩國人民間的距離,也拉開了中美關係改善和發展的歷史序幕,以「小球推動大球」書寫了外交史上的佳話。今年正值乒乓外交50周年,中美關係幾十年間歷經波折起伏,近年更遭遇困難局面。乒乓外交對今日兩國相處仍有啟示意義。
乒乓外交開創了以民眾之間的友誼促進國家間交流與和解的模式,跨越了意識形態障礙,為矛盾雙方創造了溝通契機。其成功得益於兩國政治家的戰略遠見,更得益於兩國普通民眾追求和平、渴望友好的樸素願望。可以說,在兩國官方與民間形成良性互動,相互「傳球」、「接球」,有來有往,才促成了兩國關係的向前發展。
中美以各自人民利益為中心
致陷僵局
而當下困局是,中美官民之間的互動均出現障礙。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日指出,中美對外關係都以各自人民的利益為中心,內在邏輯可能迫使它們採取強硬態度,使兩國陷入僵局以及引發衝突。
兩國外交高官在安克雷奇對話的強硬姿態便體現了這一點。究其原因,是美國從結構論的視角看待對華關係,懷有意識形態偏見,中國國力增長引發對美國相對實力下降的擔憂更加劇心態失衡。但從互動論的視角來看,中美在良性互動中所收穫的是兩國經濟利益的增長、對全球治理的貢獻和民眾的切身收益。
抗拒敵對非全部情緒
兩國民眾仍渴望交流
儘管過去幾年兩國民間正常交往受到阻撓,但抗拒、敵對只是當下中美關係中的一部分情緒,不是全部。維護和平、尋求理解、渴望交流從根本上仍是兩國民眾的心理訴求。
50年前,兩國尚能通過乒乓外交實現接觸、交往、合作,如今兩國擁有更多共同利益和互動基礎,沒有理由讓其滑向衝突對抗。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近日表示,有時候我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會有不同。但與此同時,現代科技、全球化傳播和全球化經濟,要求兩個社會作出比以往更大的努力進行合作,因為世界的和平與繁榮取決於兩個社會之間的理解。美國前副國務卿羅伯特‧霍馬茨今年初在美國《國會山報》撰文回憶乒乓外交的全過程,亦說類似的乒乓外交有再來一次的必要性。
儘管全球仍受新冠疫情困擾,但中美兩國今明兩年將接力舉辦世乒賽。上海市也將於4月10日起舉辦紀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系列活動,其中有場中美乒乓球愛好者參與的友誼賽。從修復民間關係開始,推動「國之交」,但願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文:鍾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