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產業政策」抗華 半導體成關鍵 昔批北京補貼 今仿效扶持戰略產業

【熊猫眼】美國參眾兩院上月分別通過兩項尖端科技投資法案,待兩院整合並再次通過議案後,將遞交總統拜登簽署生效。美國傳媒形容,這項勢在必行的新法案反映美國以至西方世界的重大轉變,即在關鍵高科技行業——尤其是半導體行業——重新擁抱在美國輿論塵封甚至視為忌諱多年的「產業政策」,即政府應集中資源到攸關國家利益的重點產業。這點被視為美國以至西方多年來施壓中國停止以補貼等干預手段扶植自家產業後,轉為「仿傚」北京以作抗衡。

在美國國會上月通過的兩項議案中,以參議院較先通過的《美國創新與競爭法》(USICA)較受矚目,皆因民主黨人佔僅過半的參議院,也以68票贊成對32票反對通過議案,顯示民主共和兩黨克服在經濟政策上的傳統黨派分歧收窄。估計總值2500億美元的USICA其一最受關注的部分,是罕有地直接撥款520億美元來在美國興建一批新的半導體工廠。除美國外,歐盟已表明計劃要將其全球半導體生產佔比提升至20%,韓國早前則批出650億美元資金支持半導體行業,日本亦承諾匹配其他國家對半導體行業的資助。

《華爾街日報》點出這是西方思維的重大轉變,美國和盟友長期施壓中國停止以補貼等干預手段扶助特定產業,「如今他們正開始仿效(中方做法)」,即採取干預手段推廣它們視為戰略性的產業。《紐約時報》更指,USICA最惹注目之處,在於其資助項目跟中方藉以擺脫特定產業對外依賴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是如何相似。

舒默指投資後容私營部門轉化知識創造就業

《華爾街》稱這代表擁抱「產業政策」(industrial policy),即政府集中資源到對國家利益殊為關鍵的產業,而非放任由市場主導。但這概念在美國極具爭議,支持者主張早在首任財長漢密爾頓已採取諸如關稅等產業政策來培育製造業,但批評者質疑應由資本市場來「挑選贏家」,又以超音速客機等失敗例子來反駁。《紐時》點出,即使是提出USICA的參院多數黨(民主黨)領袖舒默等仍極力避免使用該字眼,舒默更在訪問直接否認此舉是產業政策。他說:「產業政策意味着我們要選擇福特(汽車業龍頭),給他們錢……這項法案則意味着我們將投資於量子運算、人工智能、生物醫學研究或儲存技術,然後容許私營部門將知識轉化和創造就業」。

冀令供應安全 確保知識產權留美

但有支持法案的共和黨參議員承認,這是自由市場派或保守派傳統上不認同的產業政策,但明言「轉軚」驅動力是「中國所做的事和供應鏈(的安全)」。

在新冠疫情導致供應鏈擾亂,以及中國崛起等因素下,美國政壇如今對產業政策的支持愈見廣泛,擔心如不擁抱政府干預,就只能坐視中國主導關鍵產業。《華爾街》指美國政界一向支持政府資助基礎研發,令美國保持發明和設計優勢,但認同產業政策的白宮和國會中人如今認為這不足夠,他們想要最終產品在美國生產,目標包括令美國供應變得安全、創造就業職位和確保最終知識產權留在美國(而非通過外判程序被轉移至中國競爭者)。

紐時:美視華地緣對手 憂中企變戰爭武器

有關產業政策的爭論在1980年代日本晉身美國頭號經濟威脅時曾出現,但《紐時》點出跟當年不同的是,日本始終是軍事盟友,中國卻是崛起中的地緣政治對手,例如當年無人會質疑日本可能利用最大的幾間企業作為監控工具或潛在戰爭武器,但這正是如今對於中國的關注。

跟拜登關係密切的民主黨參議員庫恩斯坦言在中國的案例上「商業和軍事的分野受削弱」,他質疑中國幾乎所有大公司都是國家權力的組成部分,跟中央關係密切,並獲其提供資金來快速崛起。其參院黨友沃納則直言,美國別無選擇,皆因半導體製造廠總是要興建,如沒有聯邦政府干預,它們就會在中國開設。

(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The Verge)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