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決策求穩 拆彈16年 歐洲女王謝幕「默克爾時代」十大事件

圖- 默克爾2000年當選基民盟黨魁,時年51歲。(資料圖片)

【政局】今屆德國大選將於下周日(26日)舉行,標誌執政16年的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即將卸任,德國以至歐洲的「默克爾時代」正式落幕。

德國本世紀初曾被貶為「歐洲病夫」,默克爾2005年當上德國首名女總理,打破男性主宰局面之際,全國失業率剛超過11%,但執政16年過後,德國已成為歐洲的政經龍頭。默克爾任內經歷歐債危機、難民湧入、極右民粹以至新冠疫情等重大衝擊,始終沉着應戰,帶領德國、歐洲以至全球渡過重重危機,恍如穩定大局的「定海神針」。周日大選不單決定德國下任總理,還牽動一代「歐洲女王」卸任後的歐洲和國際政壇走向。

在德國人眼中,執政16年的默克爾是危機處理高手,甚至為她送上「媽咪」(Mutti)這外號。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系主任科萊(Alistair Cole)向本報指出,默克爾在執政期間一直代表德國和歐洲政治的重心,「默克爾時代是一個自信的德國:中歐大國,不僅在地理上,而且在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方面(體現)」。不過科萊亦點出,外界對默克爾其中一個評價是沒帶來太多實質改變,有反對者指她「製造混亂、缺乏連貫的全球視野」,不像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帶來具象徵意義的勞工改革,亦有批評者認為默克爾忽視基礎設施及數碼經濟等現行問題。

東德出身塑沉實性格

主張緊縮抗歐債

默克爾任內首項重大挑戰,便是2008年金融海嘯及隨後的歐債危機,在多國經濟停滯之際,德國經濟逆勢成長,得以主導歐盟對希臘的財政援助方案,堅持債務國必須實施緊縮政策減少公共支出,才可獲國際援助。默克爾放狠話:「只要我活着,就不會看到共同債務」,盡顯她立場強硬,處處捍衛德國利益。科萊說,正因為默克爾堅持對西班牙、意大利在內的南歐債務國實行強硬財政緊縮,導致這些國家的反德情緒上升,希臘尤甚。《經濟學人》形容默克爾面對內政與歐債危機的一貫態度是小心謹慎決策,若可能就會拖延決定,並經常深思熟慮而非形塑公眾輿論。

「我們能做到」 開門迎難民政治豪賭

默克爾2019年接受《南德意志報》訪問時坦言,她的領導風格是受成長經歷影響,在東德生活的35年裏,她養成沉實性格,其觀點一直和官方不同,但她說:「我獨自一人持有這些觀點,或者很少與人分享。這就是為什麼當別人對事物的看法與我不同時,並不會困擾我。」

科萊稱,默克爾在其他議題亦表現出慷慨一面,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便是一例,面對大量庇護請求,默克爾曾到訪難民中心,並公開表示「我們能做到」,敞開大門接納逾百萬難民。分析形容默克爾的難民政策為政治豪賭,雖為德國帶來國際聲望,卻造成社會內部矛盾,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憑高舉排外、反移民旗幟趁機崛起,而針對外來者的襲擊事件日漸加劇,加上「孤狼式」恐襲頻生,使她承受多方壓力。

去到任期尾聲,默克爾要應對新冠疫情,挑戰重重。德國去年初成功壓下第一波疫情,但到年底受挫於第二波疫情,掌聲漸變噓聲;同時她一改謹慎理財立場,推動歐盟舉債設立復蘇基金,被視為嘗試團結歐洲的大膽之舉。

另邊廂,中國在默克爾任內逐漸發展成德國的最大貿易伙伴,隨着西方反華情緒日漸升溫,默克爾任內對中國的友好政策、「以貿易促進改變」的主張亦受到質疑。

「默克爾留下最重要的遺產在於,在全球性危機時期,她提供了穩定……她的成就是帶領德國、歐洲,或許在某種程度上領導世界相當安全地渡過難關。」為默克爾撰寫傳記的德國記者博爾曼(Ralph Bollmann)如此評價默克爾的總理生涯,而處理危機佔用了如此多精力,以至她「沒有多少時間處理其他問題」。歐盟委員會前主席容克則形容默克爾16年間「把很多事情做對,並無犯下大錯」。「歐洲女王」即將離開政治舞台,這16年來建立的政治遺產,有多少能保留下來,勢成外界焦點。

後世如何寫功過? 默克爾:她嘗試過了

2019年在德國東北部小鎮施特拉爾松德出席活動時,默克爾被記者問到,50年之後的兒童讀歷史書時,她希望孩子們會讀到自己的什麼;默克爾思考數秒,微笑答道:「她嘗試過了。」

「默克爾時代」十大事件

1989年柏林圍牆倒下,成長於東德的默克爾踏上從政路並迅速冒起,2000年當選基民盟黨魁,2005年大選後成為德國史上首名女總理,也是兩德統一後首名前東德地區出身的總理

歐債危機 堅持緊縮護歐元區

2008年歐債危機爆發後,默克爾強硬力主緊縮政策,作為同意財政援助的條件;後來希臘債務危機一再死灰復燃,歐盟、歐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三頭馬車」屢為希臘提供新的緊急紓困資金,默克爾堅持雅典須履行緊縮承諾,即使2015年激進左翼聯盟(Syriza)上台後嘗試發起挑戰,但在默克爾主導歐盟下收穫甚微

3.11日本核災 德核能政策急轉彎

默克爾2010年曾定下延長現有核電站壽命12年的目標,但翌年3月11日發生福島核事故,默克爾4日後即宣布一口氣關閉全國總共17座核電站中最陳舊的7座,其後決定在2022年底前關閉所有核電站,使德國將成為首個徹底棄核的發達工業國

稜鏡門揭華府監控 德美關係受考驗

美國中情局前僱員斯諾登2013年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實施名為稜鏡計劃(PRISM)的大規模竊聽監控行動,對象包括默克爾等外國領袖,引起德國不滿,衝擊兩國關係;默克爾當時公開抨擊施壓,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翌年保證任內不會再竊聽德國政要

歐洲難民危機 敞開大門成政治豪賭

敘利亞內戰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的崛起,令當地大批民眾流離失所,最終演變至2015年9月的湧歐難民潮;危機迫在眉睫,默克爾決定敞開國門接收難民,展現人道關懷,贏得國際聲望,但決策後來漸惹反彈,間接促成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打「反移民牌」崛起,成為戰後首個躋身聯邦國會的極右政黨

英國脫歐新挑戰 「定海神針」再發功

2016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意外過關,在英國和歐盟談判不順下,英國「無協議脫歐」的陰霾長年籠罩歐洲,默克爾再現「定海神針」作用,一方面重視英歐未來關係,調和歐盟內部強硬聲音,另一方面在北愛爾蘭邊界和市場准入等問題堅持原則;最終英國在各方妥協下今年有序結束脫歐過渡期,避免市場動盪

特朗普崛起 受寄望捍衛自由世界

2016年11月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標誌着西方右翼民粹浪潮的高峰,亦令僅餘資歷最深厚的西方大國領袖默克爾被寄予厚望,例如《紐約時報》形容默克爾勢成西方自由主義世界的「最後捍衛者」;默克爾帶領德國以至歐洲力抗特朗普單邊主義以至迥異價值觀的影響,直至親歐的拜登今年入主白宮

12次到訪 對華溫和取態惹質疑

默克爾2007年會見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引發外交風波後,堅持對華採取溫和路線,擴大經貿關係。截至2019年9月,默克爾任內訪問中國12次,是訪華次數最多的西方領袖之一;另邊廂傾向低調處理對華人權爭議,代表作是2018年說服中方放行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遺孀劉霞,但近年隨着香港和新疆等爭議升溫,默克爾對華友好態度漸受爭議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

抗疫高開低走損民望

新冠疫情去年起肆虐全球,德國也不例外,默克爾因初期應對得力而民望上升,但出現新一波疫情後失色,為任內政績帶來瑕疵。默克爾同意舉債應對疫下經濟危機,也引來批評聲音

欽點繼任人墮馬 拉舍特上位

默克爾2018年10月宣布卸任基民盟主席,不再尋求連任總理。同年12月基民盟選出「小默克爾」克蘭普-卡倫鮑爾繼任黨主席,但這默克爾屬意的繼任人無力平息黨內異議,決定請辭,由另一主張延續默克爾路線的拉舍特代替,但後者民望未如理想。

(明报)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