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点击】無論是東京的牛肉飯抑或倫敦的炸魚,世界各地消費者逐漸感受到糧食價格上漲的壓力。全球糧食價格受穀物、食油等材料成本上漲影響,攀至10年新高。儘管世界經濟自新冠疫苗推出後逐漸反彈,可是通脹也隨之而來,加上各地經濟復蘇情况不均,發展中國家在收入沒有增長下,進口支出負擔很可能擴大,况且存在天災等不明朗因素,糧價高企意味着民生艱難。
業界高層:全球消費者需習慣糧價升
在紐約布魯克林藍領社區,原本3個洋蔥賣1美元,現漲價至1.99美元。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土耳其等國的食品價格通脹率超過10%,更因其貨幣兌美元匯率下滑而加劇。發達國如美國和歐元區國家的糧價增幅較少,仍分別有逾4%和近2%。
英國最大雞肉食品公司2 Sisters上月中旬發聲明稱,長達20年因糧食價廉而大吃特吃的日子行將結束,糧價將隨成本水漲船高,可能達雙位數。美國食品巨擘卡夫亨氏(Kraft Heinz)總裁帕特里西奧(Miguel Patricio)也不諱言國內外產品要加價,並表示全球消費者需要習慣糧食加價。
糧價指數實際價格 僅次石油危機後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每月根據植物油、穀物、奶製品、肉類、食糖五大類價格發表的全球糧食價格指數(FFPI)持續攀升,前日(4日)發表的最新數據顯示,按未經通脹調整的名義價格(nominal price)計,10月份FFPI平均達133.2點,較9月升了3.9點,與去年同期比較上漲31.8點,創下2011年7月以來的新高。
以經過通脹調整後的「實際價格」(real price)計算,FFPI不僅高於2011年,而且是石油危機後的1974年和1975年以外,聯合國自1961年有相關統計以來的新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食品飲料商品指數亦見類似漲幅。
糧價上漲原因複雜,主要因素包括油價上升導致生產與運輸糧食成本增加、新冠疫情引發的封城和廠房停工等措施損害生產和出貨,以至疫情妨礙人員流動,令栽種、收割、加工、分銷等各工序均出現人手不足,導致原材料短缺,供應鏈繃緊。雖然許多國家着手重啟疫後經濟,但產品供應跟不上需求。以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英國為例,脫歐和疫情影響引發倉務工人、貨車司機、屠房工人等嚴重不足,擴大對全球供應鏈壓力。
學者:中國囤積增加成另一因素
英國農產品商ED&F Man研究主管哈克(Kona Haque)認為,不止卡夫亨氏,連雀巢和百事等跨國大型食品生產商也都可能把成本轉嫁消費者,因為各大企業一起加價才不至於失去客戶。她說:「無論是粟米、砂糖、咖啡、黃豆、棕櫚油,你講得出的這些基本食品全都漲價。農產品出口大國巴西(因霜凍、旱災襲擊農作物導致)失收,俄羅斯乾旱,美國少了植被,中國囤積增加,加上肥料、能源、航運費上漲,令價格被推高。」法國經濟學家夏爾明(Philippe Chalmin)7月曾稱,中國大量搜購榨油種子作物、穀物和肉類,促使糧價飈升。
FAO貿易與市場司副司長施米德胡貝(Josef Schmidhuber)相信,糧價將高企一段長時間,尤其在油價上揚之際,而農業要耗用大量能源。FAO經濟學家阿巴西安(Abdolreza Abbassian)則預期「今後糧食市場將比從前更為波動」。
(金融時報/BBC/路透社/法新社)
圖 – 在突尼斯海岸小鎮加爾梅爾的潟湖區域,農民表示受海水水位上升和暖化影響,加上雨水減少,農產收成益見慘淡。(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