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燈塔」褪色 拜登對華減強硬本錢

【聚焦中美】在拜登擔任美國總統一周年之際,烏克蘭危機和俄羅斯劃出的北約新「紅線」有點搶了外交風頭,但從過去一年看,中美關係仍是美國外交戰略的最大重點。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上被視為跟前任特朗普政府有所延續,強調跟中國的「戰略競爭」,惟行事風格上區別甚多,例如較重視盟友和伙伴,「鷹派」強硬色彩減,也更強調管控雙邊關係以免擦槍走火。然而,研究中美關係的知名學者趙穗生接受本報專訪時稱,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儘管延續前任強硬作風,但其作為切入點的民主價值觀不再是美國強項,政府又受制國內輿論和其他優先議題,令對華政策缺連貫性。

拜登政府上任初期的外交重頭戲,是去年3月中旬在阿拉斯加舉行的中美高層對話,在此之前動作不斷,首先舉行「四方安全對話」(QUAD)視像峰會和對日、對韓「2+2」對話。其中3月初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臨時指引》曾提及中國(包括China、Chinese和Beijing)逾廿次,對比俄羅斯(包括Russia和Moscow)只提了不足10次,間接反映戰略重心的差異。

「特朗普輕量版」對華

更受注目的是,拜登政府整體上在對華政策有所延續特朗普時代後期的路線,強調跟中國的戰略競爭,重視印太地區的戰略規劃。華盛頓《國會山莊報》有分析文章指出,與其說拜登的對華政策繼承自同為民主黨的前總統奧巴馬,倒不如說它更像是一套「特朗普輕量版」(Trump Lite)。

美國丹佛大學科貝爾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兼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趙穗生向本報表示,拜登對華政策「很大程度上延續特朗普的強硬作風」,亦「更為全面」,以民主等價值觀作為「抓手」(切入點),拉攏盟國對抗中國。但趙穗生認為問題在於自特朗普上台後,民主「已成為美國的弱項」,美國不再是世界「民主燈塔」;近期阿富汗撤軍等問題更突顯美「在信譽和能力上」備受國內外質疑,勢將難以與盟國建構共同價值觀與利益。

趙穗生:對華政策未見連貫性

然而,拜登政府在具體手法上仍可看出跟前任的重大差異,其一例子是強調有必要在最敏感的議題上增設「護欄」(guardrails),避免在競爭過程中引發衝突。但中方對此反應普通,中國駐美大使秦剛指出中美間就算競爭,也應如「賽跑」般「公平健康」,而非為擊倒對方的「零和博弈」。官媒《環球時報》則強調「美方無權單方面定義中美間護欄」,並以此挑戰中國核心利益。

趙穗生認為拜登上台一年,「雖清楚全面抗中並不實際」,但因受國內輿論及其他優先議題等掣肘,其對華政策至今未見連貫性,甚至可說「沒有對華政策」。具影響力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行政總裁馮德納(Richard Fontaine)上周也在「外交事務」網站撰文,指美國政壇儘管認知到中國挑戰有多重大,但拜登政府有必要在對華政策定下實際目標,否則難以有效制訂具體政策。

台灣恐引爆沒底線鬥爭

儘管拜登政府未像前任般被視為推動「脫鈎」(decoupling),但趙穗生指出,美中之間高科技等「產業競爭激化將削弱兩國關係的互補性」,而美國近年亦「向中國學習」,開始保護國內產業。他又憂慮中美在經貿保護主義「對撞」,加上美國不願放棄在台灣、南海等地區的地緣政治主導地位,有可能引發中美陷入「沒有底線的鬥爭」。另一問題是中美目前在全球事務上皆無法擔當主導角色,趙穗生警告這會令國際秩序出現權力真空,後果或「將比一國霸權更可怕」。

(明报)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