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局】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敦促政府內閣,修正台灣當局駐立陶宛機構名稱。立陶宛政府挑戰「一個中國」原則,容許台方以「台灣」而非「台北」名義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導致中立外交關係降級,瑙塞達早前已形容此舉是個錯誤。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周五(28日)回應稱,中方已多次闡明立陶宛涉台問題的實質,立陶宛對其中的癥結所在心知肚明;如果立陶宛真心想要緩和中立緊張關係,就應該拿出誠意,以實際行動糾正錯誤,回到堅持一個中國的正確軌道上來。玩弄文字遊戲不可能蒙混過關。
立陶宛實行「半總統制」,總統和議會產生的政府內閣由不同選舉產生,故可來自不同政黨。當地傳媒報道,瑙塞達日前接受當地電台訪問,指出台方駐當地機構的中文、英語及立陶宛語名稱皆不同。「因此我們至少應該修正這些明顯的東西。」
照片顯示,台灣當局駐立機構大門水牌以中英雙語標示,中文為「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但英語卻是「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意為「台灣人駐立陶宛代表處」,與中文有所出入。
至於機構的立陶宛語名稱,據了解並無正式叫法,當地不同傳媒稱之「台灣」或「台灣人」代表處。
瑙塞達形容,台機構名稱出入,引起了不必要的問題和緊張,這是絕對自然的。「我認為我們至少可以同意這一點。」
他又指,內閣早前決定未經協調,也未能評估中方可能的報復;儘管立陶宛亦需從歐盟層面抵抗中國施壓,但立陶宛企業目前已承受有形損失,這不可接受。
歐盟日前表示,已就中國對立陶宛採取的貿易措施,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訴訟。惟鑑於WTO程序需時經年累月,分析認為歐盟此舉象徵意義大於實際。
中國外交部稱,中方一貫按照世貿組織規則行事,並指「中國對立陶宛進行脅迫」純屬無中生有,顛倒黑白;中立之間的問題,是政治問題不是經濟問題,是立方背信棄義損害中國利益導致的問題,是中立雙邊問題,不是中歐之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