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局】法國極右「國民聯盟」總統候選人馬林勒龐(Marine Le Pen)在競選上並非以外交政策為重心,但一如其他歐洲極右領袖,以疑歐和反全球化立場著稱的她,跟俄羅斯的關係向來是爭議所在。俄軍侵略烏克蘭後,馬林勒龐迅速「割席」,但仍要為自己跟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關係辯解,並被指以民眾關心的消費者購買力問題轉移外界焦點。她談論對華立場不太常見,但在俄軍侵烏前後,她不下一次敦促美國不要將莫斯科推向中國陣營,強調一旦烏戰落幕,即應推動北約跟俄羅斯「戰略和解」。
馬林勒龐去年曾接受《日經亞洲》採訪,是她較少有以亞洲政策為重點的訪問。她當時表明如當選,法國會繼續挺身抵抗中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擴張,「法國的機會在於展示我們有力量成為平穩局勢的因素」。被問及西方輿論所關注的新疆人權爭議,馬林勒龐表示要求尊重每一個人的人權,「包括維吾爾人」,但她堅稱制裁不是好主意,「我不相信威脅,我不相信道德教訓」。
轉打「購買力牌」被指轉視線
對比之下,馬林勒龐的對俄立場明顯較友好,即使在俄軍醞釀侵烏的1月底,她接受彭博社訪問時仍稱,將俄羅斯推向中國懷抱,會是比跟俄羅斯維持外交斡旋以至將俄羅斯納入歐洲運作遠更危險的事。但她未正面回應是否支持更強硬應對中國,而同時對俄羅斯不那麼強硬。
馬林勒龐對俄關係一向受猜疑,她2017年大選前不久訪俄會見普京,翌年更傳出其政黨曾收受俄國銀行的可疑貸款。但到俄軍侵烏後,她小心調整立場,首日已簡短表態譴責,後跟幕僚低調商討應對。法國傳媒報道,她的團隊還緊急下令銷毁約120萬份原已準備派發、印有她與普京合照的小冊子,惟其發言人否認。她一邊表示法國會歡迎烏克蘭的「戰爭難民」,一邊重申「法國是法國人的法國」,同時支持烏克蘭的領土完整,表態指俄羅斯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不合法,但仍反對制裁莫斯科。她在臨近大選首輪投票時力打「購買力牌」,將競選重點放在回應生活成本上漲,被法國傳媒解讀為轉移視線。馬克龍本人因主力跟普京保持談判渠道,受部分輿論批評,令他要打「反俄牌」攻訐馬林勒龐也不容易。
在上周三(13日)的外交政策記者會,馬林勒龐承認對普京有誤判,但指自己跟對方保持良好聯繫旨在捍衛法國利益。她重申一旦烏戰落幕並簽署和平條約,就會提倡北約跟俄羅斯落實「戰略和解」。她此前公布的政綱,還聲言要在歐洲安全架構、反恐、在影響到法國的地區(尤其是東地中海、北非與中非、中東以及亞洲)「尋求跟俄羅斯建立同盟」。馬林勒龐在記者會解釋,法、俄保持較良好關係,可阻止莫斯科跟中國走得太近,強調自己是呼應馬克龍往日言論。
稱看到內部改變歐盟可能
她周一再向Politico歐洲版網站闡述這套觀點,她說:「試幻想……如果我們讓世上頭號原材料生產國——即俄羅斯,跟世上頭號工廠——即中國(來建立同盟),讓它們可能組成世上頭號軍事力量,我相信那有可能成為重大危險。」
值得一提的是,對比以往鼓吹法國退出歐盟,馬林勒龐現聲言看到從內部改變歐盟的可能,也放棄退出歐元區的主張,但整體上未放棄疑歐立場。她主張減少法國對歐盟預算的貢獻,法國法律須凌駕歐盟規則,並要加強邊境貨物檢查(註:變相削弱歐洲單一市場)。她稱要令歐盟變鬆散,最終目標是以「各國族的歐洲」(Europe of nations)取代,變相削弱歐盟的「跨國家」(transnational)性質。
對比馬克龍寄望透過法德合作領導歐盟,馬林勒龐質疑對方任內盲目倒向柏林,聲言仍支持法德友好及以法語和德語取代英語作為歐盟運作語言,但強調法德存在「戰略分歧」,故需要終結兩國軍事合作,包括未來戰機和坦克的研發合作。
堅持退出北約聯合軍事指揮
在俄軍侵烏之際,馬林勒龐另一最受爭議的主張也許是堅持法國應退出美國主導的北約聯合軍事指揮體制,其解釋是要拒絕任何形式「屈服成為美國的受保護國」。
(日經亞洲/彭博社/世界報/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