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之脊申遺 推動老城復興 建築騰退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結束 住戶嘆變冷清

【中华】走在北京城核心區域,疫後湧入首都的遊客們驚奇發現老房子新了,屋頂變整齊了。原來,坐落着故宮、天安門等14處知名建築的北京中軸線,將在2024年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而下月就是申遺重大節點。當局執行的「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7月-2023年6月)」要在6月份之前完成,涉及歷史建築騰退、文物保護、環境整治等48項重點任務進展備受關注。在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專家夏季抵京進行現場考察評估前夕,本報記者早前走訪了這條「古都之脊」重振之後的北京老城復興現狀。

疫情管控全面放開後,近幾個月北京鐘鼓樓恢復往日的熱鬧,不少遊客專程登樓眺望,這就是中軸線的最北端。全長7.8公里的中軸線,北起鐘鼓樓,南到永定門,中間涵蓋了天壇、前門大街、天安門城樓、故宮等著名建築群及空間。目前中軸線申遺已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申遺文本年初已正式提交。

「自願退租」可獲補償安置

在鐘鼓樓兩旁,遍佈着大大小小的胡同。2021年起,北京市在鐘鼓樓周邊啟動公租房「申請式退租」,公房居民可自願退還使用權,獲得補償及安置。官媒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鼓樓就有347戶老住戶搬出四合院「助力中軸線申遺」,佔該區域總戶數的47.5%。

鐘鼓樓旁的業主李女士是其中一名。她表示,原來這戶有4個兒子,三家人擠一個小院3間房,「一個廚房,9平米的房子,再加一個12平米,還接一個8平米的房,條件挺困難的」。雖然外遷安置房在四環外,地理位置不如市中心的二環,「但(原房屋)實在是住不下,太擠了」。

鼓樓邊上推着小車賣冰糖葫蘆的王阿姨,在西轎杆胡同生活了40年。她表示胡同此前進行過改造提升工程。地面鋪上了嶄新的灰白磚塊,門面重刷大紅油漆,「這地兒不能擱那太陽能了,嫌亂,讓我們給拆了」,前幾個月政府給安裝熱水器,「現在都用燒電的」。

道路重鋪 電線電箱改移消隱

鐘鼓樓附近​​包含西轎杆胡同在內的多條胡同,沿街屋頂都進行了整治,胡同扯出的電線、牆面上的電箱,都已整理和「改移消隱」,胡同道路重新鋪裝,並拆除了僭建。

至於為什麼不退租,她表示,政府給騰退的條件是一平米補償12萬元人民幣,自己的房子才10平方米(自建的不算),「再買房不夠,要搭錢」。但周邊的胡同這幾年陸續走了不少人家,令她感到有點冷清。「為了把鼓樓『亮』出來,以前人多熱鬧,咱不覺得亂,住的都是熟人,晚上坐在一塊兒聊天,現在都上樓房了」;但對於中軸線申遺,她表示沒有意見。

除了經濟考慮,不少街坊稱,現在安排的外遷房在六環的大興區,屬於共有產權,不如住在二環內就醫方便。至於未來要不要走,「還是要看政策」。

曾現自建房 留守居民還原格局

北京大部分院落在中共建政後不久收歸公有,再作為福利房分給個人。原本的大院子擠進了四五戶,廚房共用,沒有廁所。後來還出現許多居民自建房,環境惡劣。《北京日報》指出,退租後,老院落也將逐步恢復傳統規制和四合院格局。對於留下來的居民,將研究制定平移、申請式改善等政策,補充廁所、廚房。

除了胡同環境,另一個改造重點是被稱為建築「第五立面」的屋頂。鐘鼓樓地區在去年7月起,進行環境綜合整治提升項目,目的是「打造展現中軸線魅力和北京市井文化生活的精華區」。

「我們蒐集了1901年和1903年左右的鼓樓至東直門大街、1915年鼓樓東望、1955年鼓樓南望的歷史老照片。」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建築設計所建築師魯坤指出,對老照片疊加分析,基本掌握了跨度120年的風貌變化。工程還參考了老照片,重新鋪設屋面,更換掉簡陋的彩鋼板屋面和水泥瓦,重現原有風貌。

樓高限兩層 展景山輪廓線

為了提升中軸線的景觀,屋頂加建的二層及以上違法建設被拆除。在地安門內大街,原地安門派出所原本有一棟樓高三層的房子,現在已被削掉兩層,未來修建後,屋頂將會是中式老房子的人字頂。除了原地安門派出所,例如6層高的北海醫院和東天意市場都要「降層改造」。

北京市規劃院歷史文化名城規劃所副所長葉楠表示,保護管理規劃,要控制建築高度,不能干擾眺望景觀。而在降層完成後,「景山的輪廓線就能被完整看到了」。

在國務院對《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8年-2035年)》的批覆中,明確提及中軸線是「體現大國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區」、「使之成為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地區」。北京城市規劃要求,在二環內要嚴控建築高度、色彩與第五立面等,逐步拆除或改造與古都風貌不協調的建築,保護老城風貌格局。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