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裝備井噴式迭代 較美西方存三大優勢

【军事】反艦導彈、尖端無人潛艇、反導系統……中國大閱兵上出現的各種「大傢伙」盡顯了中國近年來軍事科技成果。相比2015年的閱兵,這次的閱兵可以說是所有裝備都換代了,甚至還換了不止一代。這個成績單讓世界震驚,連日來各海外媒體不斷爭相報道。為什麼中國軍事科技進展如此之快?這其中原因很多,比如跟軍改有關,跟研發體系有關,跟製造業的發展也有關,跟過去十年的國際局勢變化也有關。究竟是何緣由,中國軍事製造發展處於怎樣的水平,或許可以找到多個角度來分析。

首當其衝的最核心原因在於,中國2024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40.5萬億元,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約30%,超過美德日三國總和。龐大的製造業規模,給軍工產業帶來諸多好處。

中國製造業門類齊全,軍工產業如果設計出甚麼新裝備,很容易從中國現有的供應鏈體系中,找到供應商來定製化生產相對應的零部件,可以讓新裝備的設計以更快的速度從設計圖紙落地實現。

同時,龐大的製造業規模,帶來的低成本優勢,對中國軍工實力也是一大幫助。而龐大製造業規模,帶來了巨大的產能優勢。這是中國軍工產業很重要的三大優勢:供應鏈體系優勢、綜合成本優勢、產能優勢。

現代戰爭,大都是美國對其他國家發動的戰爭,特點是代差碾壓,技術優勢非常巨大,且國力差距巨大,所以不管是波斯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都是閃電戰般迅速結束,當然隨後美國也被拖入漫長的治安戰,這是另一個話題。僅從美軍發動的現代戰爭角度,給人一種錯覺就是現代戰爭都是閃電戰。

最關鍵是美國人「騙」了自己,上述判斷讓美國人深信:未來戰爭不再是鋼鐵洪流的對撞,而是高科技的精準打擊。美國相信,只要掌握最前沿的武器,就能輕易碾壓任何對手,不必再維持龐大的製造業基礎。

然而,2022年爆發的俄烏衝突,當對壘雙方軍事裝備不存在代差碾壓,技術優勢不大的時候,戰爭陷入消耗戰。雖然俄羅斯的綜合國力明顯要強於烏克蘭,軍事實力也強於烏克蘭。但烏克蘭背後依靠着北約,過去這三年多,北約為烏克蘭提供了全方位的軍事情報支持、裝備支持、訓練支持。事實擺在面前:俄烏衝突拖入消耗戰泥潭。背後較量的是整個軍事供給體系,其中就包括軍工產業的成本較量、產能較量。

這時候,軍工產業的製造成本就非常關鍵,因為製造成本越高的國家,在消耗戰中對國力的消耗就越大。俄烏衝突三年打下來,西方製造業成本高企、產能不足的問題,暴露得非常明顯。俄烏戰爭幾乎把北約炮彈庫存打空,自身產能不夠,還得靠韓國供應烏克蘭炮彈。

美媒《華盛頓郵報》7月2日稱,2022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已經向烏克蘭提供了價值超過670億美元(約5,223億港元)的武器和安全援助,包括5億多枚子彈和榴彈、31輛M1A1主戰坦克、300萬枚155毫米炮彈、5,000輛悍馬、數十套防空系統等,其中155毫米炮彈在俄烏戰場上消耗最大。

去年俄烏打得比較激烈的時候,烏克蘭155毫米炮彈的月消耗量是最少10萬枚。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前,每枚炮彈的價格約為2100美元,但俄烏衝突爆發後,由於消耗巨大加上產能不足,155毫米炮彈在一年時間就漲了4倍,達到每枚8,400美元。

美國《星條旗報》(Stars and Stripes)2024年12月稱,時任美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承認,2022年俄烏衝突初期,烏軍在短短8週內就損失了相當於美國一年產量的155毫米炮彈。

更嚴重的是持續的彈藥消耗,2024年9月,美國155毫米炮彈月產能達到4萬枚。美軍之前設定了今年10月達到月產能10萬枚155毫米炮彈的目標,但今年8月,根據陸軍發言人沃倫(Steve Warren)稱,該軍種目前月產4萬發炮彈,與2024年9月的產量相當,預計要到2026年中才能達到月產10萬發155毫米火炮炮彈。但其實很大情況是明年這個時候,計劃又得改到明年的明年,可謂是「明年復明年」。美國軍工產能無法迅速提上去,背後是美國製造業長期衰落的結果。

俄羅斯雖然也靠朝鮮供應炮彈產能,但俄羅斯的炮彈產能並不低,月產能超過30萬枚。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預計,俄羅斯2024年將生產大約450萬枚炮彈,而歐盟和美國合計將生產約130萬枚。俄羅斯炮彈不夠用,是因為俄羅斯炮彈消耗量更大,去年月均消耗量至少達到60萬枚,形成對烏軍5倍以上的火力壓制。

再說說成本,俄羅斯使用的152毫米炮彈的生產成本明顯低於西方155毫米炮彈的成本。貝恩策略顧問公司數據顯示,俄羅斯152毫米炮彈的平均成本為每枚1,000美元,而北約155毫米炮彈的價格平均每枚達4,000美元。

所以,現代戰爭進入消耗戰,拼的是後勤、國力,也是在拼軍工產能和軍工成本。這只是拿常規彈藥來舉例。一個國家製造業規模,對於軍事裝備的迭代優勢影響更是相當巨大。

中國軍工產業發展,追求高「效費比」。效費比,就是產出效益與投入費用的比值。投入少,產出多,效費比就高,效益就好。通俗說,就是好鋼用在刀刃上。要實現高效費比,一個核心基礎就是要有強大的製造業規模支撐,才能儘可能降低軍工製造成本。

中國軍費規模佔GDP比例並不高,僅1.38%;歐盟在有美國軍事力量存在的情況下,常年的軍費佔GDP比值都不到1.5%;美國的軍費佔GDP比例更是高達4.5%左右。中國用不到1.5%GDP的軍費,就完成了獨立自主的軍工國防體系。

除了製造成本低,現代戰爭的「高效費比」,還在於用同樣的錢,造出來的裝備戰鬥力的提升。用同樣的錢,造出來的武器裝備戰鬥力越強,效費比越高。這就要求軍事裝備追求推動裝備體系化、訊息化、智能化發展。

俄烏衝突的爆發,大量無人機的應用,已經在改變現代戰爭的形態,甚至已經在重塑武器裝備的設計理念。這次中國閱兵最大一個亮點,就是大量無人化、智能化裝備的展示。

中國從2015年就提出智能製造計劃,製造業智能化也會進一步推動軍工產業智能化,對於軍事裝備智能化也有幫助。中國能這麼迅速地開始應用大量無人化、智能化軍事裝備,跟中國製造業智能化的長期積累是密不可分。這些新式軍事裝備的設計,可以很迅速通過強大的製造業來進行落地,並持續迭代、改進。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體系作戰」,它在今年5月的印巴衝突後,成為廣為人知的一個名詞。這次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之所以能夠擊落印度空軍多架陣風戰機,不僅僅只是靠殲-10C戰機,而是靠中式裝備的成體系作戰。

據報道:「由於巴基斯坦空軍已經通過數據鏈聯接殲-10CE、ZDK-03預警機、紅旗-9防空系統等裝備構成了作戰網絡。殲-10CE與ZDK-03預警機、電子戰飛機通過數據鏈實現實時信息共享,形成『傳感器-射手』閉環。在預警機的幫助下,殲-10CE無需開啟自身雷達即可接收目標信息,採取『A導B射』的『准四代隱身戰法』降低了被反制風險。巴方通過『傳感器-射手』一體化體系,實現了快速響應,極大壓縮了獵殺時刻。」

這顯示體系作戰,能讓軍事裝備的作戰能力得到放大,實現1+1大於2的效果,從而提高了效費比。

另外,很關鍵是,中國從2015年開始推進的產業升級戰略,已經收穫了戰略成果。2024年,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成功點火,高溫超導材料支撐世界首條35千伏公里級超導電纜連續穩定供電逾1000天,工業母機、儀器儀表、工業軟件等領域突破一批創新性技術和產品、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領域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生物製造、機器人等新興行業快速成長。產業升級讓中國製造業往高精尖方向快速發展,這是中國軍工產業能夠快速迭代的重要基礎。

就以東風-27方陣為例,對於高超音速導彈這種尖端裝備來說,「能造出一枚」和「能批量列裝」完全是兩個概念。前者是科研成果,後者才是工業實力。

東風-27的方陣至少釋放出三層訊號:首先,製造工藝涉及高能固體燃料、耐高溫復材、複雜氣動布局和精確制導。如果沒有成熟的工藝和穩定的供應鏈,不可能形成方陣。其次,閱兵中的東風-27不只是導彈本體,還配套了運輸發射車、指揮通訊和保障車輛,顯示其已融入部隊體系。要知道,中國的閱兵傳統是,只有成規模列裝的裝備才會成方隊亮相。如果還是樣機或小批試製,不會如此高調公開。

所以,中國九三閱兵的最大看點,並不是某一款新武器,而是體系化展示:核三位一體、高超音速導彈、無人作戰集群和定向能裝備,背後都有着完整的工業鏈條與配套的產能。

除了硬實力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是如何看待軍工產業。中國是不可能讓軍工產業變成暴利行業,追求高效費比就意味着議價權不在軍工企業手中。

強烈對比的是,美國的軍工產業之所以是暴利行業,是因為本身美國是被諸多資本利益集團控制,所以美國的行政是為了讓美國資本集團利益最大化。美國是出了名軍事裝備造價昂貴,這使得美國的效費比極低,雖然美國擁有世界最多的軍費支出,但這些年卻不斷養肥了各路「史密斯專員」和軍工資本,實際產出並不高,完全就只能靠吃老本。

不但要有數量,還要有質量。這次閱兵即是中國新式軍事裝備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中國軍工產業發展的一次展示,更是中國製造業發展的一次展示。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