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巿狂飆5%日圓暴跌 高市早苗的「死穴」在日債

【政局】日本極有可能迎來歷史上的首位女首相,高市早苗在剛過去週末執政自民黨總裁選舉勝出後的首個交易日,日本資本市場也給出了最直接、最猛烈的反應:日經225指數暴漲5%,首次突破47000點;日圓兌美元匯率大幅走弱1.5%,悄然跌破150的關鍵關口,兌歐元更是跌至歷史新低,而基於對未來財政擴張的擔憂,長期國債收益率則發出刺耳的警報——日本40年期國債收益率飆升至3.550%,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升至1.68%,創2008年以來新高,債市承壓。

高市早苗身上有兩個最鮮明的標籤:軍事方面極右翼化、堅定的「安倍經濟學」簇擁者。

所以,「高市交易」的核心邏輯即在於:市場預期高市將延續「安倍經濟學」三支箭」中的核心——大膽的貨幣寬鬆和積極的財政刺激。這意味着,日本央行不僅不會急於加息,甚至可能被迫放緩緊縮步伐。

那麼,在低利率、寬貨幣的環境下,實體經濟的回報率有限,海量資金無處可去,股市自然成為最直接的蓄水池。股市自然衝高。而積極的財政政策意味着政府將發行更多國債來支撐支出,這直接打壓了債券價格,推高了長期國債收益率。簡單來說,市場正在押註:高市上台 = 更多的錢 + 更低的利率 = 股市上漲。

高市早苗當選日本自民黨總裁後首個交易日,日經225指數暴漲超4%,首次突破47000點。

而日圓,則因其與日本的利率水平息息相關,在加息預期減弱的背景下,自然成為了被拋售的對象。

要知道,高市早苗支持的「安倍經濟學」,已經早就不適用於當前高通脹的日本經濟。「安倍經濟學」的無限印鈔能夠施行的前提是長期通縮環境,再不濟也得是低通脹。就連MMT貨幣理論都把前提寫得很清楚,不能高通脹。

一旦高通脹,「安倍經濟學」就無法適用。高市早苗在當選之前,仍然拿着「安倍經濟學」當口號,以擴大福利支出來吸引選票,在選舉時能喊口號,但當選後就會知道柴米油鹽有多貴。如果而後仍然強行推行安倍經濟學,勒令要求日本央行暫停當前的加息縮表周期,轉而繼續無限印鈔大放水,那麼日本通脹大概率會失控,日圓匯率將崩盤式貶值。

高市早苗為「安倍派」餘下少數有力問鼎首相的人物,並自稱是「安倍經濟學」的繼承者,支持財政及金融寬鬆。

最直接的代價,就會是日圓的持續貶值。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日圓貶值有利於出口。但日本的情況是,不會因為日圓的貶值使得日本出口有所增加,反而會加大日本進口的負擔。這正是當前日本經濟面臨的一個致命悖論:日本是一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能源、原材料、糧食等嚴重依賴進口。日圓貶值意味着進口成本飆升,這會直接推高國內的通貨膨脹。持續的通脹正在嚴重侵蝕日本民眾的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

當民眾連基本生活都感到壓力時,消費意願必然下降,內需市場將受到沉重打擊。同時,企業利潤被侵蝕。雖然部分出口企業可能因匯率受益,但更多依賴進口原材料的企業,其成本壓力巨大,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因此,看似繁榮的股市背後,是日本經濟基本面的持續惡化。日圓將持續走軟,如果高市屆時沒有很好的對策,這也將動搖她的執政基礎。

2022年美國聯儲局激進加息以來,由於日圓匯率大幅貶值,再加上國際資源價格暴漲,讓日本通脹連續三年維持在3%左右的水平,早就不是之前長達30年的通縮狀態。這當然也不是很多人鼓吹的「走出通縮」,這並不是日本經濟好的象徵。

如果日本通脹維持在1%-2%的水平,還能說是「走出通縮」,但常年維持在3%左右的水平,已經是較高通脹。就好比一個長期減肥的瘦子,突然一下子暴飲暴食,體重暴增,這肯定不能稱之為「健康」。

在日本還未控制住通脹的情況下,如果高市早苗堅持繼續推行「安倍經濟學」,那麼只要日本通脹失控,哪怕日本央行選擇降息,日本的長期國債收益率仍然會走高,市場會幫日本加息。因為10年期國債收益率,是包含通脹率。只要市場認定日本無力控制住長期通脹,那麼當前日本的通脹率,就會加到日本的長期國債收益率上。

而如果高市早苗台下說一套,台上說一套,不繼續推行「安倍經濟學」,繼續加息縮表的話,也同樣會推高日債長期收益率。簡而言之,不管高市早苗怎麼做,日債長期收益率,大概率仍然會繼續走高,日債價格還是會繼續下跌。因為這是當前日債過於龐大,且全球金融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所大概率帶來的結果,也就是日債危機爆發的可能性。

图:日本過去數年,加息十分緩慢艱難,正是因為日債規模過於龐大。只要日本央行大幅加息,日債危機就恐爆發。﹙路透社﹚

過去這5年,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0利率,已經一路漲到1.68%的收益率。而日本央行當前的利率仍然只有0.5%,加息十分緩慢艱難,這就是因為日債規模過於龐大。只要日本央行大幅加息,日債危機就會爆發。但即使日本央行不加息,只要日本長債收益率持續走高,也仍然會推動日債危機的爆發。這會是高市早苗的「死穴」。按照目前趨勢,明年上半年,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有可能超過2%。如此的話,這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界限。

市場的「高市交易」是一場基於預期的短期狂歡,但經濟的運行,終究要回歸基本面。當貨幣寬鬆的邊際效應遞減,當財政赤字的壓力山大,當民眾因通脹而痛苦不堪,這就是高市面對的基本盤。這場政治豪賭的結果,將在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內逐漸顯現。

 

Related posts